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东西走廊/吴冠中心中那座桥──再谈“留法三剑客”之一\闵 捷

2024-05-07 04:03: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青年时代的吴冠中在巴黎凡尔赛宫前留影。右图:吴冠中作品《小桃红》。\作者供图

  最近我在北京潘家园旧书市偶遇一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术》杂志,随手翻看时忽然感到一股久违的八十年代气息扑面而来。在这些旧杂志里,我发现了不少吴冠中的文章,如《要重视油画问题》(一九七九年二月号)《绘画的形式美》(一九七九年五月号)《虚谷所见》(一九八四年五月号)等。他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艺术前沿,大声疾呼“现代的西方美术要开放”“油画的民族化一定要研究”等等,他不仅呼吁“融合中西”,也将这一理念深植于他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一条风格独特的创新之路。

  今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早年留学法国的吴冠中,一直致力于在中西文化间架桥,他曾说:“从东方到西方,又从西方回到东方,我的整个艺术生涯都奉献给中西文化的交融工作。”一九九一年,法国文化部授予他“法国文艺最高勳位”时,时任法国塞纽奇艺术博物馆馆长的玛莉─戴莱士.波波在他的画展开幕式上说:“若非最伟大的,也许是今天唯一的,他成功地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

  我曾于一九九四年采访过刚从巴黎举办个人新作展归来的吴冠中,他介绍了巴黎个展的盛况。自称“艺术的混血儿”的吴冠中在《致观众》中写道:“我爱我国的传统,但不愿当一味保管传统的孝子;我爱西方现代的审美意识,但不愿当盲目崇拜的浪子,是回头浪子吧,我永远往返于东西方之间,回到东方是归来,再到西方又像是归去,归去来兮!”一九九三年,当时的巴黎市长、后任法国总统的杰克.希拉克亲手将巴黎市金勋章授予吴冠中。

  记得那次采访中吴冠中说,在他青年时代就读的杭州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学生们觉得法国是他们的“姥姥家”,因为很多老师都是留学法国归来的,校长林风眠、教务长林文铮、西画系主任吴大羽──这三位杭州艺专创校时代的“铁三角”,都是留法归来的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影响了吴冠中一生的艺术理念和创作生涯。所以,去法国留学,是他青年时代的梦想。

  尽管因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和师生们经历千里大迁徙,迁校过程艰苦卓绝,吴冠中依然坚持学习法语。一九四六年,二十八岁的吴冠中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以中法交换生的身份赴法留学。在他日后六十多年的人生岁月中,他始终未忘情于巴黎的青年时代,对当年求学时的经历记忆犹新。他说:“巴黎不是生养我的故乡,但确是我艺海生涯中学习的故乡。”

  那次采访之后,我写了《吴冠中三度巴黎行》的新闻稿,对海外播发后,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以及海外多家报纸全文刊登。从此开始了与这位艺术大师的交往。

  上世纪九十年代,吴冠中的同窗好友、旅法华裔画家朱德群和赵无极先后回国办展。吴冠中将他们介绍给我,我到中国美术馆的画展现场进行了采访报道。

  记得那是一九九七年五月,吴冠中的好友朱德群首次回国办个人画展,吴冠中热情地为老朋友张罗画展事宜。那次画展是朱德群五十年来第一次在内地举办个人画展,所以相当隆重,展出了一批非常有分量的作品。吴冠中把画展的消息告诉我,我在画展开展之前分别采访了吴冠中和朱德群。

  吴冠中的学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在一篇题为《寻美的苦行者吴冠中》中说:“吴冠中用形式美的解剖刀,全面地剖析了中国绘画,找到了中国绘画形式美的根脉:‘韵’。为此,万物在他心里都化为深情的诗和抽象的韵,他说那韵其实是‘虚’,中国文化讲虚以待物,才会有艺术之大美。他悟到了东西方艺术的精髓,深信美是自由的形式。”

  一九九九年秋天,文化部为年届八十的吴冠中隆重举行了“吴冠中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画展开幕式上,他依然穿着那件随意的夹克,在一片西服革履中格外引人注目。在他身后,那一幅幅凝聚着他全部心血的画作,写就的是他一生的辉煌。

  二○○二年,吴冠中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

  “一个人在青春期企望的在老年便得到丰收。”这是一则古老的欧洲格言。吴冠中用他一生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印证了这句话。从少年时杭州艺专从艺,到青年时巴黎美院求学;从“文革”中背着画箱走江湖,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画作在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等地频频展出,吴冠中以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精心描绘着他生命的画卷。

  二○一九年八月,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香港艺术馆和清华大学博物馆先后隆重举办了吴冠中诞辰百年艺术大展。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吴冠中像在两个展览上都有展出。雕塑中的吴冠中正在作画,他微蹙眉头,凝神屏息,目光炯炯。吴冠中之子吴可雨在香港艺术馆吴冠中诞辰百年展上见到这尊雕塑时,禁不住潸然泪下。

  香港艺术馆吴冠中百年诞辰展策展人司徒元杰介绍说,这尊雕塑表现的是二○○二年吴冠中先生在香港艺术馆楼顶平台上为观众现场示范户外写生的故事。雕塑家吴为山先生用写意、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一座真实、纪念式的铜像,再现了吴冠中先生的创作风格,也表达了他与香港艺术馆的情缘。

  吴为山在《吴冠中的艺术生命之线》一文中写道:“这尊铜像选取他凝神专注写生、以刮刀涂抹油彩的瞬间……他是一位真的猛士、雅士,是一位不断向世界寻求美的敏锐者。他在东西方文化融会激荡中,创造了独具风格的艺术。”

  在中法建交六十年之际,回望吴冠中生前孜孜不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所做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看到了他心中的那座彩虹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