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舌尖上的偏见\江恒

2024-05-09 04:02: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炸鱼薯条是英国传统美食。\资料图片

  英法这对老冤家,近期因为美食又掀起风波,与其他国家对英餐有褒有贬不同,法国舆论几乎一面倒地给予差评,为何法国人对英式烹饪有如此大的偏见?

  事情缘于不久前的一次国际旅游业大会上,英国和法国公布了各自所做的一项民调调查,通过询问六万名受访者的看法,对六十个国家的美食水准进行排名,但双方的结果大相径庭。英国民调显示,英国在六十个国家中排名第十八位,而在法国民调中,英国位于第六十位,排名垫底。后者对英国如此不留情面,立即引起英国舆论的不满,认为虽说英国美食水准欠佳,可还是有些拿手菜,更何况随着近年一些国际超级名厨的入驻,餐饮水准有了很大提升。如果以米芝莲指南为衡量标准,英国有一百八十七家餐厅获得至少一星,与有二百六十九家的西班牙和二百二十八家的美国相比,差距并不是太大。这份民调显然是法国人长期以来对英国形成的刻板印象。

  正如英国美食作家詹姆斯.塔珀所说,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法国人形成了对英国美食的蔑视和嘲笑,将其呈现和描述为单调和令人厌恶。例如,在十九世纪法国“厨师之王”奥古斯特.埃斯科菲的《美食圣经》中,英式烹饪就是“在盐水中煮沸”的烹饪术语。英国名厨迈克尔.格林沃尔德曾在法国的厨房系统中学习和磨练,并于二○一三年在巴黎开设了第一家英式薯条店。据他回忆称,法国厨师对英式烹饪的看法很不友善,他们会告诉他去库房取些“英国货”,而这所谓的货物实际上就是水,以此来嘲笑英国的。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九六七年上映的法国电影《悠长的假期》,由已故法国国宝级喜剧演员路易.菲奈斯主演,影片中令人震惊的英国食物是一个最大的笑点,比如给不听话的法国小孩最大的惩罚,就是给他们塞“英国美食”,并且揶揄“英国有各式各样的大餐”等等,话里话外透露出法国人对英国菜深深的蔑视。英国喜剧演员塔蒂.麦克劳德在回忆录中也提到类似的童年创伤,她从小在法国长大,十四岁那年曾和一批学生赴英国进行交流旅行,当时寄宿家庭为他们提供的午餐是切达干酪、布兰斯顿泡菜三文治和一包薯片,大家纷纷抱怨伙食太差。老师们聚集在午餐盒周围,剥开加工过的白色面包问道:“这个棕色的东西(干酪混泡菜)是什么?”闻着它的味道,然后说“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们不能吃这个。”

  正是长期基于这样的叙事,对法国人来说,英国餐桌上毫无美食可言,公众普遍将英国食品视为学校布丁和炸鱼薯条,据说去过伦敦的巴黎人都会吃一盘炸鱼薯条,当作可亲身体验的笑料。用作家塔珀的话说,这种负面印象已根深蒂固,一提到英国的食物,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便只有白水煮肉、煮过劲的蔬菜、蔓越莓果冻和薄荷酱等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或者是从意大利、法国等引进的舶来品,像是被描述为缺乏健康的现代英国农民饮食传统cucina povera(穷人料理),以及甜的可丽饼和咸的加列特饼。此外,还有怪异的油炸“火星棒”(Mars Bar),类似于士力架一样的能量棒,里面有融化的巧克力和太妃糖,属于又甜又腻的高热量食品。

  事实上,英国并不缺乏优良的食材,例如苏格兰海螯虾和多宝鱼都很出名,法国餐厅也一直对英国食材有着浓厚的兴趣,只是英国人似乎对食物的态度是陌生的,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吃。作者莎拉.拉卡博在《英格兰》一书中解释了英国菜在法国名声很差的原因,首先,英法两国之间的政治争吵已有几百年历史,几乎将相互看不上眼的情绪写入了基因。其次,英国的一些研究人员将部分原因归咎于工业革命导致大量人口迁移到城市,农产品逐渐被低成本的加工食品所取代。此外,英法有着完全不同的饮食方式,比如英国三文治是边走边吃,但法国没有这样的概念,而法国人在食物上愿意花更多钱,并且讲究色香味,可英国人不会这样做,通常饮食粗糙且很不健康。当然还有观念上的误区,许多法国人还记得他们在英国求学时与当地人的相处情景,受到欢迎的英国寄宿家庭一般都是低收入家庭,他们需要微薄的报酬来换取照顾法国孩子,这导致孩子们往往吃得不好。

  作家罗伯特.图姆斯在《甜蜜的世仇:英法爱恨史三百年》一书中,提供更深入的视角,认为法国人对英国人有某种先天心理优势。一方面,英国人过去视法国人大有文化,无论在食物、服装或艺术上,皆是品味与举止精妙的标志。向来是比较多英国人前往法国,去赞叹、体验与享受。法国人总乐得接受其恭维,而且不礼尚往来。另一方面,盛行的文化潮流向来是从北往南流,来自英格兰的东西经常改头换面,变成法国的精髓,例如牛排、自行车赛、莫奈画笔下的雾等等。这种往来的结果,就是两国人喜欢把对方想成与自己相反,这是其他国家少有的文化缠结。英国饮食在法国口碑不佳,或许就来自于这种又爱又恨的混乱邻里关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