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天南地北/巴哈马印象记\陈安

2024-05-22 04:03: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对事物了解不深,只有些印象,却又想写下来,那就来一篇印象记吧。

  巴哈马,是英国过去的殖民地,现属于英联邦的独立国家。笔者两次前往短促旅行,发现其国旗很有特色:两条海蓝色条纹,中间夹着一条黄色条纹,海蓝色代表环绕巴哈马的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黄色象征岛上美丽的沙滩和海边温柔的阳光,左侧的黑三角形则象征巴哈马四十万人民团结统一。

  多年前是随旅行团去的,去了群岛中的哪一个岛,现竟已忘记,想查查地图回忆一下──可巴哈马群岛拥有大大小小七百多个岛,两千多个珊瑚礁,我又怎能查得出来呢?

  不过当时留下的印象至今不忘,尤其是加勒比海的海水──不是一种颜色,而是一层又一层,有浅蓝的,深蓝的,绿色的,还不时有一排排白浪涌来,而那些拍岸浪,令人想起苏轼的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海边的沙滩又长又宽,沙粒细而柔,颜色是粉红色的。新大陆发现者哥伦布是西班牙人,“巴哈马”可能就由他命名,在西班牙语里意为“浅滩”,似可理解为延展入海的宽阔沙滩。

  这一次,我们作为祖父母,利用学校春假带着孪生孙女乘邮轮前往。如果第一次的印象只有海水、沙滩、一个乡镇和一个热带植物园,那么这一次见到的竟是一座富裕而漂亮的欧式城市。此城位于新普罗维登斯岛,名“Nassau”,乃巴哈马首都,其发音为“纳萨”,中文译为“拿骚”,别具一格。

  出乎意料的是,在拿骚港口,加上我们搭乘的这艘,此时共停泊着六艘邮轮。我们的船三百四十八米长,十五层楼高,旅客四千名,船员一千八百名,你可以算一算,这一天,这六艘巨型邮轮给拿骚共送来了多少观光客。显然,巴哈马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有名的旅游国。英国殖民地时期,其经济主要靠植棉,由黑人奴隶经管棉田,如今则是金融和旅游成了经济支柱,拿骚的街道房屋、广场商店也就呈现一片现代化的多元色彩,而遍地的常青椰树、棕榈树和加勒比松又为它增添宜人的葱绿。

  我们先去了一座尖顶绿柱红楼里的“草编市场”。稻草或麦秆编织是巴哈马的传统手工艺,一进这个市场就见满满登登的草编摊位,出售各式各样的草帽、草包、草袋、草篮。巴哈马人口中黑人约占百分之九十,所以这里的摊主大多是黑人妇女,她们都很热情地招徕顾客。

  这个市场还销售许多其他工艺品,如木刻、雕像、瓷杯等。我喜出望外,发现两个木雕的弥勒佛朝着我哈哈大笑,似乎在欢迎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可我不知这两位大肚弥勒又是何时千里迢迢驾临巴哈马的。

  琳琅满目的陶瓷品中有一个咖啡小杯尤其吸引眼球,我一看就买了。杯面上是一幅巴哈马的美景图:红日中天,蓝天上飘着白云,蓝海上飞着鸥鸟,粉红沙滩上站着两对红色火烈鸟,其长颈长足给了牠们亭亭玉立的身姿。巴哈马是火烈鸟之乡,火烈鸟是巴哈马的国宝。看一下巴哈马的盾形国徽,便知火烈鸟(又名红鹤)的地位。国徽上方是海螺顶着的铁树,中间是太阳照耀下的哥伦布多桅纵帆船,而左右两侧就是一条从水中跃起的旗鱼和一只金鸡独立的红鹤,下方的黄、蓝色饰带上写有英文格言:“迈步向前,共同进步。”

  自从六个世纪前哥伦布发现“浅滩”后,巴哈马经受了种种灾祸、动乱,英国殖民者横征暴敛,黑奴蒙受欺凌羞辱,西班牙军队侵袭扫荡等等,都在巴哈马历史上留下黑暗篇章。有幸的是,经过一次次艰辛斗争,巴哈马终于一九七三年通过和平谈判获得独立,走上和平建设的道路。

  对巴哈马历史,如今人们更感兴趣的倒是其别称“海盗共和国”。先插个笑话:不久前我的一个美国好友传来一幅他的蓄留长胡子的近影,我回函说,抱歉,你使我想起“Blackbeard”,他答道:“比喻得好。”这个“黑胡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十八世纪英国海盗爱德华.悌奇,曾伙同大批海盗在加勒比海水域劫掠船只。那时加勒比海是西班牙商船必经之地,盘踞在巴哈马许多小岛上的英国海盗猖獗一时,震惊世界,拿骚也就成了“海盗共和国”。

  那天下午,我们在拿骚街上一家冷饮店休憩,我喝着一小瓶“沙滩牌”拿骚啤酒,发现附近有个门面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我们临走经过时才发现门面上方有赫然大字:“海盗博物馆”。可惜我们要按规定时间赶回邮轮,也就没能去看看当年“黑胡子”如何行凶作恶,又如何自取灭亡,可庆幸感慨的是,巴哈马群岛如今确实已成了加勒比海上的明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