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城中有座文学舘\江 扬

2024-05-27 04:02: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石屎森林中的茂萝街七号,香港文学舘在三楼。下图:香港文学舘里的砖墙。\江扬摄

  穿行在湾仔茂萝街狭窄的道路上,各种小店林立,老式的招牌和店舖装潢透露出浓郁的怀旧气息。

  茂萝街七号,是香港文学舘所在地。

  从外面望去,骑楼、瓦片屋顶、木门窗结构,被周边的现代高楼大厦紧紧包围。

  走进这栋建于一九一○年的广东式唐楼,实心的黏土红砖墙,古色古香的中式斜屋顶,木质的楼梯和扶手,雕刻精美的法式门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铁花栏河,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它独特的建筑风格。

  设在三楼的香港文学舘,面积不算大,却承载着香港作家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坚持。早在二○○四年,香港作家联会就发起并得到三十四位作家的签署支持,共同倡议“香港必须建立香港文学舘”。

  这个倡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呼吁,而是香港作家们对于本土文学发展的深深期许和执著追求。作家们希望通过建立文学舘,让更多的人了解香港文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作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的潘耀明,在争取筹建香港文学舘超过二十年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坚持。他与作联的同仁们多次共同争取和筹划,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香港文学舘终于建立。

  面对这座小小的文学舘,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和故事的印记,更是对香港作家们多年努力的最好回报,是对他们执著追求的最好肯定。它在见证香港作家们艰辛历程和坚定信念的同时,也展示了香港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香港文学舘选择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座建筑进行保护性的修缮和改造,文学舘既保留了建筑的原始风貌,又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和功能。

  虽然空间有限,但文学舘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布置,展现出香港文学的特色和魅力。通过设置不同的展览区域,展示香港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以及作家的创作等,让人们深入了解香港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看到香港在文学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努力及成果。

  也许可以这样说,香港文学舘的建立将成为香港文学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将为香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城中有座文学舘,是这个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高度的重要体现。香港繁荣的经济环境和多元化的社会背景,都为文学舘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土壤。文学舘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不仅是一个展示文学作品和推动文化交流的场所,还为香港社会带来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钢筋水泥筑成的石屎森林中,香港文学舘矗立在繁华都市的一角,不张扬也不显眼。当你每次走近,总能感受到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文学世界。窗外的喧嚣被玻璃隔绝,舘内的空气似乎都变得柔和起来。在这里,你可以和莎士比亚探讨人性的复杂,和徐志摩一起追寻那逝去的青春,和鲁迅一同批判社会的黑暗。

  尽管唐楼周边的许多建筑物已经被推倒,建成摩天大厦,但茂萝街仍守护着香港昔日的模样,香港文学舘也会坚守初衷,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文化空间,展示香港未来的面貌。

  身为作家,有了文学舘的陪伴,我能感到一种踏实,也能觉出一种无以言说的温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