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朱德群、董景昭夫妇在巨幅画作《复兴的气韵》前留影。\作者供图
今年是著名旅法华裔画家朱德群逝世十周年,二○一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朱德群先生在巴黎去世,享年九十四岁。那时正值巴黎春天来临,花开时节,他在梦中驾鹤西归。彼时,为期六个月的大型联展“见证时代的画家”刚刚在巴黎美术馆落幕,“朱德群,走向抽象之路”作为那次联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了他从一九五五年到二○○八年五十馀年的创作历程。
朱德群旅居法国将近六十年,在那里,他的绘画从具象走向抽象,他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为底蕴,融合东西方艺术的精髓,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近八十年的艺术实践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被称为“多元文化大使”。而文化的多元性正是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平相处的源泉。由于融合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西方绘画的观念和技巧,朱德群的绘画艺术中既有东方艺术的温婉细腻,又有西方绘画的浓烈粗犷,两种风格兼容并包,相得益彰,堪称完美。
二○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朱德群的葬礼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举行。他是“留法三剑客”中最后一位离世的,三位画坛巨匠辉煌的艺术人生,就此缓缓落幕。那一年,我写了新闻稿《朱德群:第九十四个春天》,文章在朱德群走过的九十四个春天里选取了五个不同凡响的春天:一九五五年春初到巴黎、一九九七年春首次回国办大型个展、一九九九年春获颁法兰西艺术学院终身院士、二○○二年春开始创作生平最大的油画《复兴的气韵》、二○一○年春年届九旬在北京办回顾展,以这五个春天为线索全面回顾了朱德群先生的艺术人生。
二○一七年二月,我去巴黎寻访“留法三剑客”在巴黎的足迹,曾与董景昭女士一起 在拉雪兹公墓拜谒朱德群先生长眠之地。拉雪兹公墓是巴黎市区最大的一座公墓,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墓地之一。这里长眠着巴尔扎克、普鲁斯特、莫里哀、王尔德以及萧邦、比才等众多法国文化名人。那一天,我们在朱德群先生墓前敬献了鲜花,清扫了墓碑周围的落叶,在白色大理石墓碑前伫立良久,在静默中深深地缅怀。
朱德群是一位灵魂画家,他在灵里的探索时常透露出一种隐隐的乡愁,这份东方式的乡愁令人心生感动。他的画作中洋溢着丰沛的热情和生命力,因而能产生巨大的气场。
二○一七年在巴黎,董老师还带我去了法兰西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这两个地方都是朱德群先生生前常去的地方。法兰西学院坐落于塞纳河的左岸,与罗浮宫隔河相望,是经典的“河畔地标”──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包括完整的廊柱和圆屋顶。据董老师回忆,他们每周三下午都会在这里开会,每次都是她开车送朱德群先生来,然后她在附近的咖啡馆里等他。朱德群是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也是第一位华裔院士,算起来他当了十七年院士。
法兰西学院是法国最权威的学术机构,下设学术院、文学院、科学院、艺术院和人文学院五大学院。朱德群是在法国华裔画家中最早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他一九九七年当选,一九九九年二月就职。赵无极是二○○二年十二月当选法兰西艺术学院终身院士。而吴冠中是二○○二年三月由法兰西学院艺术院投票通过吸收他为通讯院士。
朱德群与吴冠中有着长达七十五年的友谊,胜似兄弟的情义感人至深。如果当初没有他的鼓动,吴冠中不会放弃工科院校投考杭州艺专,从此走上艺术道路。在吴冠中考取公费留学去法国之后,在台湾的朱德群于一九五五年也来到法国,本以为可以与在巴黎的吴冠中重逢,没想到吴冠中已于一九五○年回国了。在长达二十多年不通音讯的日子里,他们依然深深地思念着对方。
二○○二年四月,朱德群夫妇应上海大剧院之邀到上海商谈为该剧院创作巨幅油画事宜,吴冠中以八十三岁高龄特意从北京赶到上海与朱德群见面。经过认真地考察和审慎的思考,朱德群决定为上海大剧院创作一幅名为“复兴的气韵”的巨幅油画。
回到巴黎之后,八十二岁的朱德群就开始着手创作这幅宽七点三米、高四点三米的大画。他先精心创作了九幅小图构思巨作,尔后才在特制的巨幅画布上开始创作。《复兴的气韵》创作完成后,先在巴黎歌剧院展出,在当地引发轰动。法国艺术界高度评价这幅作品:“犹如黎明的光辉,在雄浑热烈的气氛中展开,那千变万化的光影变换,如旋律的颤动,波及到无穷尽。”
二○○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复兴的气韵》悬挂于上海大剧院正厅中心,正式揭幕,成为该院的“镇院之宝”。这也是朱德群离开中国五十年后以八十三岁高龄留给祖国的最好礼物──他将这幅作品无偿捐赠给了上海大剧院,实现了他“把最好的作品留在祖国”的诺言。
二○一八年我去上海时,还特意去上海大剧院看了放在入口的那幅画,而且意外地在大剧院的工作区的墙上看到了朱德群当年创作的六幅备选小稿,每一幅都非常惊艳。
从一九九七年第一次采访朱德群,到二○一四年他去世我写了《朱德群:第九十四个春天》;从二○一七年远赴巴黎寻访三位艺术大师在巴黎的足迹,到二○一七年和二○一九年《留法三剑客》繁体字版和简体字版的相继出版,二十多年来我有幸追随着大师们的足迹,见证了他们孜孜以求的艺术实践创造的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创作的作品和艺术精神令他们活在后世,持续地让后人们感受到中西融合的美妙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