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上半叶,是电影这门艺术处于繁荣的黄金时代。从早期的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此时正跨入一个突飞猛进的新阶段。新技术的普遍运用带来电影自身各方面的突破,诸如镜头运用、蒙太奇剪辑、叙述的变化,以及演员表演等等。电影的内容与形式都焕然一新,更上一层楼。随着电影的成就,为普罗大众所欢迎,它也在文化潮流和趋势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庸是一位时代造就的艺术幸运儿。从撰写影话专栏开始,他几乎每天必须看一部电影,每天为报纸撰写一篇千字的电影评论,这迫使他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研究。作为一名编辑,这是谋生的需要、职业的要求,他责无旁贷,必须完成。作为一位专栏作者,这也培养出他自己的兴趣和追求,是最佳的学习和练笔的机会。从一九五一年的《馥兰影话》到一九五七年姚嘉衣的《影谈》,历经数年不间断的观看、写作、研究,金庸从专栏影评者逐渐成长为专业的电影工作者。从当初默默无闻的报纸编辑,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勤奋的学习,踏入片场,终于跻身于香港电影界闻名的编剧和导演之列,相继推出了脍炙人口的《王老虎抢亲》、《绝代佳人》等。
对蜚声世界文坛的金庸而言,撰写“影话”和拍摄电影获奖都只是其创作历程的起步阶段。从最初每天的千字小方块到最后近九百万字(八百六十四万字)的煌煌小说巨著,从影话专栏的肇始到真正成为闻名的电影编剧和导演,再到十五部小说扛鼎之作的问世,金庸才真正建造了自己文学王国的辉煌殿堂。从最初的“影话”到“影谈”,到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平且获奖的电影,这既是一种默默耕耘的积澱,也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厚积薄发,而这些积澱和迸发,又为更大的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就了最后集大成者的小说。
细读金庸影话,我们可以探究其千丝万缕的文字血脉延续和基因式的成长构成,有助于更深地探究金庸小说,这堪称一项专门研究的课题。十分遗憾,一般的金学研究者往往都忽略了这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以为,金庸之所以被誉为新派武侠的弄潮儿、引领一代潮流先锋,其最大的特点,也是跟传统武侠小说截然区别的,不仅仅在于主题、人物、情节构思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采用了现代化表达方式。他将电影中的诸多新潮表现手法,引入到文字表达中,这点甚至是同时代武侠小说创作者都难以企及之处,也是金庸之所以能独树一帜的亮点。如《神雕侠侣》第三十九回《大战襄阳》、《天龙八部》第五十回群雄同辽军对峙,萧峰舍身就义,以及《射雕英雄传》的丐帮比武大会。金庸对这些场面的描写驾轻就熟,运用得心就手。从远到近,从大场面的宏观视野到微小细节的描写刻画,有条不紊,层层推进,时而拉开来,让人观看到大场面的瞬间变化,时而又推近到具体人物的表情显露和言行举止上。远景、中景、近景,乃至特写镜头,有交叉,却不混乱;有变化,却不单调;读者跟随金庸的笔锋四处游弋,仿如跟随着电影摄影机的镜头观察到一切。显然,这一切应归功于他初期接触和学习到的是电影,当时最新的艺术类型,并从中学习到诸多的新知识、新技巧和新的表达方式、新的表现手法。除此之外,从金庸影话也可以探寻其武侠小说所受影响的踪迹。仅举一例,〈单纯美丽的爱情──谈《南海天堂》〉(一九五四年四月二日)。这部电影的大致情节是:两个孩子因所乘的船失火而流落荒岛,“住了十年,结成夫妇,生了一个孩子。他们决定离开这荒岛,使孩子接受教育,于是造了一只帆船,漂流数日,终于在危难中得到了救援”。这不禁令人想到金庸日后创作的《倚天屠龙记》,以及张无忌和他的爹娘、义父金毛狮王谢逊共处的冰火岛。
金庸的“影话”、“影谈”专栏文章近千篇,每篇一千字,约一百万字,若加上他用“林欢”笔名翻译和撰写的电影评论文章,以及在《长城画报》上发表的影评,篇幅和字数更为可观。希冀众多读者和研究者去查阅和研究更多的金庸影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