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闽南腔调里的香港故事(上)\王燕婷

2024-05-29 04:03: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场名为《平山探艺》第一及二辑读书分享会在香港中环的一个展厅里悄然进行,分享者也是书作者是福建籍的庄志岗。

  离乡不离音,庄志岗用夹杂着闽南口音的普通话,讲述了两集《平山探艺》收录的香港艺术家的作品及故事。单说起书名中的“平山”二字的由来,三层意思间,庄志岗把身世、经历、坚守与推崇一一告知。原来,“平山人”是他的名号,其中的“平山”,是他儿时生活过的村庄曾经的名字,也是他读过的小学的名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从福建来香港定居。那个以先祖“平山公”命名的小山村的名字,便一直藏在他的行囊里,印刻成他身上的一道标识。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依然还是当年的“平山人”。这是“平山”的第一层意思。

  初到香港,跟许多勤快的福建人一样,他做过酒楼侍应,当过建筑工人,后来机缘巧合入了香港书画行。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他白天工作,晚上学设计,周末找老师学画画。他的书画恩师陈森,平生最仰慕八大山人,常以“十大山人”自号。如此一来,庄志岗觉得自己也是山人的后继,虽不敢自称为“十一大山人”,但想能学得一两分恩师的技艺以及作为艺术家的从容执著,那已足矣。“平山”还有一层意思,则关乎他做事的准则。他认为自己做事情并不想计较太多得失,希望能借“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平整”香港书画的这座“高山”。于是,便以“平山人”自居。

  时至今日,平山人从事艺术工作已经接近三十年了。二○一四年,他当过一个艺术机构报刊的导赏人,负责收集香港大街小巷名人的书法题字。其间,已觉得无比震撼。走在北角的街头,抬眼一座外观平淡无奇的大楼,仔细端详楼宇的名称“中天楼(廔)”,落款竟然是“张大千爰”,这是张大千的手迹;油麻地“香港美术专科学校”校名,写于一九五二年,出自齐白石之手;悬挂在湾仔的“符氏宗亲总会”的牌匾,则是于右任书写的。香港街头,霓虹灯下,成千上万的招牌,有隶书、北魏楷书、榜书、粗楷,那些隽永、遒劲、优雅或秀丽的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一个个鲜活的印记。

  每次收到艺术藏品,平山人习惯一遍又一遍地仔细揣摩与研究。每一样藏品,就是一段段扑面而来的历史。藏品是会说话的,他内心经常涌动着这样强烈的想法。每一样藏品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蕴藏着作者的人生际遇,满含着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印刻着艺术技艺的历史流变。一样藏品就是一方通往历史的甬道,穿越时空,便可聆听浸透古今的风雅,聆听作者沉浮时光的故事。

  二○一八年,一篇名为《who is 罗叔重》的文章出现在平山人的微信公众号上。这是平山人写香港艺坛故事的第一篇。为了写这篇文章,他采访了罗叔重的女儿,澄清了当年罗叔重夫人要捐出丈夫遗作是被香港某艺术馆外籍负责人拒绝的事实。实际上,重公与澳门的友人熟络的缘故,所以藏品被捐往澳门。文中通过一系列非常翔实的资料,写出了重公的艺术生涯以及生活轶事,重公的肖像、书法、篆刻、私人信函的图片也同时一一呈现。

  自此,每月写一篇香港艺坛的名人故事,成了平山人的日常功课。六年时间里,他持之以恒,整理出了两本《平山探艺》书稿,囊括城中名人四五十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