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闽南腔调里的香港故事(下)\王燕婷

2024-05-30 04:02: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其实,平山人所在的拍卖行,每个月都要举行两到三场的拍卖会,工作强度非常大。平山人要写文章,得找放工的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写。为了写《马师曾与马王梦梅的情和艺》,他辗转找到了独居在香港的梅姨,从她口中还原了马老晚年的一些历史真相。平山人用相机拍下了他们俩一九六一年领取的结婚证书,以及一九三一年马老出版的《千里壮游集》等等。一些史料的搜集要进行艰难的田野调查,得多方奔走,多方求证,分毫不能有所闪失。有时千方百计联系到相关的人员后,沟通时却遭到拒绝。

  遗憾的事情有很多。马师曾前往美国演出时,曾随行带去了介绍粤剧的《千里壮游集》,过海关时,被美方认定为政治宣传手册,全部被没收。马老生前一直想要再版这个集子,但是直到他的第二个夫人梅姨去世,也没能实现。

  探艺里更多的是满满的感动。高剑父在新国画运动一开始受到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亲临印度、斯里兰卡、不丹、尼泊尔、缅甸等国家参研,丰富自己的创作题材和技巧。其间,又与泰戈尔联合成立东方国际美术协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南来寓港的人士中不乏文雅墨客,但大多因需为生计奔波而难以在艺术上有所发展。号称香港的“孟尝君”的李文格,成立了披荆文会,每月自费设宴十桌,为这些文人雅士提供了一个“诗书画琴棋雅集”平台。李老去世后,平山人曾到过他位于鸭脷洲的住所,才知道,他的房子其实也不过六七十平方米,但是,他四十年如一日出钱出力支持本地的文化活动。这些先辈们博学多才,或精益求精,或不计个人得失,共同谱写了香港艺坛的一段段辉煌历史。

  二○二一年,国家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分外鼓舞香港艺术工作者的人心。“讲好香港故事”一时成了城中热门话题。二○二二年十一月,平山人应邀出席一次国际艺术论坛,便以“讲好香港故事.开创香港文化新天地”演讲,分享了三位收藏家及十位代表性艺术家的故事,让这些逐渐在岁月中淡去的艺术前辈重新回到大众的视线里,让大众认识到探讨、研究、继承及弘扬香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要问平山人还有多少香港艺坛的故事,他一时也讲不清。他希望有一天,这些故事能拍成纪录片,让更多的人听见这些香港故事。

  找这些故事的过程累吗?平山人说,再累也累不过脸顶黄土背朝天吧。少年时候在乡下,他耕过地下过田,什么农活没干过?来到大城市,小时在福建老家养成的勤劳朴素的精神一直是他人生的动力来源。福建人爱拚善拚,他们把拚搏的精神写成了一首歌。《爱拚才会赢》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每一个福建人都会攥紧坚实的拳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