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文学舘在茂萝街\陈德锦

2024-06-04 04:02: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文学舘坐落于湾仔茂萝街七号,五月揭幕并有南来作家介绍,瞬息间让这蕞尔小岛的一角弥漫了人文气息,使我这曾在此地就学、工作及写作二十多年的“湾仔人”感到难言地兴奋。

  选址湾仔这富有历史的地点可说很恰当,容我在这里也简说一下。茂萝街有关地段本为美籍商人Lawrence Mallory拥有,于上世纪初由财团购入,建成一列上居下舖的楼房,并以该商人名字开辟了一条街道。街道北端临海,两边的唐楼,要比填海区的四层唐楼(如今也已拆卸无余)盖得还早。茂萝街七号的法式落地窗门、悬臂式阳台、绣花栏杆、水泥花砖,以及室内的红砖厨灶,在上世纪初港澳民居中不算罕见,如今却已凤毛麟角。“宝灵填海计划”的痕迹早已隐而不现,茂萝街七号,以及附近少数尚存的建筑如石水渠街蓝屋、邮局、洪圣古庙等,更印证湾仔历史匪浅。假如要举一个区域说明百年来香港岛地貌和商贸的变化,改名为湾仔的“下环”可说不二之选。

  那年代的“下环”,并不如中环或半山区被刻意塑造为“维多利亚城”般浮华富丽,它没有虚华或矫饰,却是普罗市民的生活场景。一九三九年,当张爱玲因欧洲战事未能赴伦敦而转入香港大学,直至她又因太平洋战争离港返沪,两年间,这平民化区域成了她笔下人物观看世情的一个处所。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市井的喧闹、买家和卖家的往来熙攘,水兵寻欢作乐放花炮,通过女学生葛薇龙的故事,张爱玲描画了湾仔沦陷前的情况。那时正值春节,当薇龙坐在乔琪的车子上离开湾仔,脑海大概还留下花炮流星赶月满街爆响的热闹景致。张爱玲后来的自传式小说《小团圆》也有香港背景,可见她对自己居港岁月印象深刻。

  在香港逗留日子较短的新文学作家,尤其在二战后已离港的,也许未能像年轻一辈以此地为家乡,即便如此,鲁迅在来港演说后也提及他出境入境的遭遇,许地山也曾对香港大学中文系课程订定改革蓝图。至于已定居香港的作家,如叶灵凤便写下不少关于香港动植物的文章和地方掌故;又如侣伦、刘以鬯、舒巷城等,创作更与香港的现实生活气脉相连。

  时代的轮子滚动得快,湾仔区已减却了往日灯红酒绿的俗气。再没有水兵坐小艇上岸到酒吧买醉,利东街也成了步行街。从茂萝街香港文学舘走到电车路上,细雨绵绵,在许多新店子之间,仍可辨认三四十年前我常常走过的餐室、皮鞋公司以及老字号毛衣店、当舖、珠宝店。变与不变,组合出每个人内心的家园形态,也是文艺创作的恒久题旨。当你路过设在市集地带的文学舘,不妨内进感受一下宁静的氛围,寻找最贴心的艺术感觉,穿越时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