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什锦/巧手精工顺德菜\方晓岚

2024-06-04 04:02:5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顺德菜之蒸焗鱼肠。右图:顺德菜之牡丹仙掌(百花酿仙掌)。\作者供图

  大湾区的顺德,古称咸宁,到了明朝才出现顺德县的名字,取“顺天明德”之意。历史上顺德县经过多次和番禺、佛山、新会等地整合,到了今天,顺德是佛山市的一个区,区内有六镇四街道,六镇便是陈村镇、北滘镇、乐从镇、龙江镇、杏坛镇和均安镇,四街道是大良街道、伦教街道、勒流街道和容桂街道。

  顺德是广东省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据《顺德县志》中载,自一四五二年顺德建县起,“迄至清末,均归广州府管辖”。清代的“食在广州”,不只局限于广州中心城区,而是指包括顺德、佛山、南海等“广州府”属下诸邑。顺德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秦汉、孕育于唐宋,素有“粤菜之源”之誉。

  顺德自古便是鱼米之乡,从宋代开始便已种桑养蚕,到了明清两代更成为丝绸之都,男耕女织,人们生活富裕,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慢慢地便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尽管顺德人和客家人在不同时期都来自中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可是在饮食方面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色。明清两代桑基鱼塘和丝绸业的兴起,为顺德带来逾三百年的繁荣,也孕育出“全民皆厨”的风气。

  直至一九二九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导致顺德的丝绸业迅速凋零,但同时造就了一大批的自梳女,大量妇女南下到港澳南洋从事家佣工作。一九三○至一九七○年代,香港的富户和中产阶级,很多都会雇用顺德来的妈姐,她们厨艺了得,心灵手巧,把顺德家常菜的烹饪技术和菜式风味发扬光大。

  顺德菜的特色是“食不厌精、妙在家常”,用最平凡的食材,显示出不平凡的厨艺,讲究刀工和镬气。由妈姐带来的顺德风味粤菜,主要材料是猪肉、淡水鱼和时令蔬菜,流行的包括各式顺德小炒、油盐水浸鲩鱼、豆腐蒸鲩鱼、煎焗鱼嘴、大良煎藕饼、炸鲮鱼球、煎蛋角、蒸水蛋、冬菇烩鱼腐、薑葱煀鲤鱼、拆鱼羹、蒸焗鱼肠、煎酿鲮鱼、煎酿苦瓜和茄子等。一九五○年代,香港中环金龙酒家二楼专营顺德菜,主厨是妈姐;一九六○年代,有退休妈姐做起私房菜,以怀旧撚手菜招待熟客,很受欢迎。一九八○年代,最后一代妈姐逐渐退下来,但顺德的家庭菜已经成为普遍的香港家常菜式。

  由于广州的广府粤菜,由明、清起就是“厨出凤城”,所以很多人认为,顺德是粤菜的发祥地。从一八四○年代到一九三○年代,广州饮食界的佛山商帮,纷纷南下在香港投资茶楼酒家,大批原籍顺德的广州粤菜厨师,随着佛帮的酒楼字号移居香港,从事以广府菜和顺德菜为基础的香港粤菜。顺德籍广州厨师移居香港,并在香港广招弟子,直至八九十年代,香港不少厨师都是顺德籍或曾师从顺德籍师傅,成为大半世纪以来香港粤菜发展的重要人力及厨艺支柱。

  一九二○至一九六○年代,香港粤菜筵席菜式中,可见有不少传统顺德菜元素,包括:百花酿仙掌、掌上名珠(鸽蛋)、仙掌烩生根、龙穿凤翼、大良野鸡卷、大良炒鲜奶、玉簪田鸡腿、麒麟鲩鱼、五柳鲩鱼、清蒸大鲩鱼、红烧广肚、百花酿蟹钳、金钱蟹盒、脆皮炸子鸡等。

  直至二战后的一九四○年代末,香港才出现标榜正宗“顺德菜”的食肆。一九四七年,香港的顺德籍商界成立顺德联谊会,后设中菜部做正宗的顺德菜。一九五○年代在香港开业的顺德菜馆,有油麻地庙街的大良冯不记饭店和一些平民顺德小菜馆。一九五四年,在铜锣湾开了第一家凤城酒家,由顺德名厨掌勺,一九七八和一九八四年陆续开了北角和太子的凤城酒家。

  八九十年代香港出现了顺德河鲜酒家,用顺德的蒸、浸、炆煮、煎焗等技巧烹製,配以顺德小菜。随着内地改革开放,香港与内地的水陆交通改善,更多由顺德、江门等地区来的鲜活淡水鱼类供港,除了之前香港常见的鲩鱼、鲢鱼、土鲮鱼和生鱼之外,还有花锦鳝、黑鲩、魽鱼、笋壳鱼、加州鲈鱼、林哥鱼、和顺鱼等。九十年代末,顺德兴起毋米粥火锅热潮,香港出现了另一类的顺德餐馆,以毋米粥(米汤)代替火锅汤底,火锅料以水产为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