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抹不去的罪证\江 恒

2024-06-06 04:03: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犯下纍纍暴行。\网络图片

  一九四七年,印度独立前夕,德里殖民办公室的后院传出熊熊火光,成捆的文件被扔进火堆,浓烟笼罩了这座城市好几天,一场人类历史上的罪恶之举拉开了序幕。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伴随着全球独立运动的风起云涌,这把罪恶之火几乎燃遍了亚洲、非洲和加勒比海等地区的英国殖民地,其目的只有一个──在英国撤退前销毁殖民罪证。这些见不得人的举动,却被伦敦当局冠以中性的称呼“遗产行动”(Operation Legacy),而整个行动一直以秘密的方式进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接近尾声。长期以来,该行动始终遮盖着神秘面纱,在二○○九年,多名肯尼亚人起诉英国政府,指控英国殖民当局在当地犯下纍纍暴行后,事情终于得以曝光。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几名原告控诉英国殖民者不仅霸占当地人的土地,还对他们实施了酷刑等折磨,有男子甚至惨遭阉割。然而,英国政府却对这些指控闪烁其词,声称查不到相关历史文件,但迫于外界的压力,最后不得不承认殖民统治时期暴行的证据是确切存在的,只不过大部分文件消失了,因为被英国政府刻意销毁了。

  英国历史学家娜塔莎.蒂德在《人类不会停止说谎》一书中,描述了当初英国如何掩盖殖民罪行。当时在殖民地独立后,从理论上来说,英国人会将所有文件移交给接任的当地政权,可显然他们很不情愿,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向新独立的国家交出殖民统治期间英政府犯下的一桩桩、一件件恶行的证据。于是他们开始进行剥离所谓“难堪”纪录,并将文件偷运回英国。问题是,运回如此大量的文件耗时耗力,而且大多数殖民地政府缺乏专门的人员来秘密行事。于是,他们很快转而采取了替代方案──能运走就运走,运不走则就地销毁,借用一位殖民官员的话说:“化为灰烬便不会遗漏”。

  根据二○一三年英国国家档案馆的解密文件显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担任殖民大臣的伊恩.麦克劳德,就销毁文件的方法下达了详细的官方指令,以便尽可能消除殖民证据:当文件被焚烧时,“废物应化为灰烬,并将灰烬分解”;如果文件数量太多焚烧不过来时,可选择投入大海,而任何倾倒在海上的废物,都必须“装在加重的板条箱中,并倾倒在非常深且无水流的海中,而且要与海岸保持最大实际距离”。随着每个殖民地的移交,“遗产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全球各地的英国殖民政府后院都燃起了火光。

  例如一九五六年,英国殖民当局准备从马来亚撤离时,进行的销毁工作比在印度德里要更有秩序,销毁的文件包括对起义组织的镇压暴行、华人社区的大规模驱逐和逮捕行动、巴唐卡利村杀光烧光行动等事件相关纪录。而其他殖民办公室则提前几个月便开始烧毁文件,以防烟雾和灰烬挥之不去,比如在亚丁仅焚烧工作就持续了一年。各地殖民办公室还可以单方面决定什么“重要到需载入史册”(也就是偷运回伦敦),其他的都可付之一炬,甚至还动用了英国海军在新加坡的焚化炉,以避免引起怀疑。一九六一年底,特立尼达殖民当局担心焚烧的动作太大,选择了把成箱打包的文件扔进海里,为掩人耳目,此项工作都在晚上进行。

  与许多殖民地一样,英国殖民当局只信任欧洲血统的英国军官。比如乌干达殖民办公室只有一小部分是欧洲白人,所以如果想要检查完所有文件,无论如何都需要几名非洲同事加入,但却遭到英国安全部门军情五处的坚决反对,最终出动了英军来协助。内部备忘录还显示,一名非洲同事为某个负责遴选文件的英国官员泡了一杯茶送来后,该官员大惊失色,以擅闯禁地为由处分了对方。在具体操作上,通常由两名高级行政人员和一名警察特别部门官员组成三人委员会,决定哪些东西将被销毁,哪些东西将被偷运回伦敦。那些数量庞大的文件被标注成“安全”和“危险”两类,如果一份文件有一丝丝危险的味道,那么一把火点燃是最安全的。

  并非所有敏感文件都被销毁,仍有相当数量被偷运回伦敦。殖民地官员被告知,通过海路送回英国的成箱文件只能委托给“英国船上的英国船长保管”。那些被送回伦敦的文件存放在白金汉郡汉斯洛普公园的铁丝网后面,那是伦敦北部的一个政府通信研究中心,与军情六处和军情五处共同运营。据估计,这些文件约有一百二十万份之多,占据的书架连起来长达一英里,其中最早的可溯及一八三五年。据“遗产行动”的多份内部备忘录显示,由于销毁行动是秘密进行,意味着世人永远不会明确知道究竟损失了多少历史文件。

  据已知情况,共有四十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英国去殖民化进程期间,见证了重要文件被殖民当局大规模销毁。英国新闻记者伊恩.科贝恩在《历史窃贼》一书中曾说,英国实施“遗产行动”,是为了让人们对殖民的记忆带有“喜爱和敬意”。但实际恰好相反,当英国的谎言被揭穿,世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即使其可以销毁殖民文件,却永远无法改变罪恶殖民史的事实。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