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和讨论艺术时都会涉及主观性。但艺术主观性背后也有一个客观的条件,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人气质。气质描述人的行为和反应方式,包括情绪、肢体动作和注意力的表现。
气质可以透过艺术培育出来。道理很简单直接,一个天天背诵唐诗宋词、认识文史哲的人,和一个天天沉迷电动游戏的人,两者的气质可能会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气质和艺术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听古典音乐、学习绘画舞蹈、乐器弹奏,让人培养优雅气质。每个人的气质不一样,因为其背后由不同的艺术土壤滋养出来:有人喜欢抽象画,有人喜欢水墨,有人喜欢写实主义,有人喜欢野兽派……最重要的是若果一个人有均衡的气质,他便能够吸收不同类型的艺术,既能文也能武。
从前娱乐文化会描绘书生为体质虚弱,例如电影《倩女幽魂》的宁采臣,故有“文弱书生”之称。若果我们研究一下,古时的书生也需要习武,如果身体不强壮,又如何能长途跋涉赴京考试呢?所以把书生形容为孱弱气质者,是不对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重平衡,故从前的官员气质大多由文史哲培育出来。但是今天社会或受到西方专业化影响,医生、律师、工程师等的地位似乎取代从前的文史哲学者。
为什么艺术教育那么重要?艺术教育培养一个人的文化底气。一个人有了文化底气有助创新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而气质的问题,除了所谓喜不喜欢的某种美学主观性之外,也有客观性的标准。例如多读历史和哲学,打好文化基本功,理解艺术历史,认识艺术不同门派及艺术特色等。
气质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能够深度地、开放地吸收不同的事物,这才能培养出大器的气质。大器的气质能够培养出宏观的视野和艺术胸襟。谈吐、言论、衣着品味等是个人的选择,但在做这些选择之前,艺术素养能令人更有底气去选择美学上的取向。甚至乎在价值观上如何看事物,这些是艺术教育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因此,艺术不应只是被定性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形式。学习书法,你的笔法可以行云流水,奔放自如。但底气就是你要学会如何握笔、专注和呼吸等基本功。培养艺术底气并不太注重天分,而更需专注学习过程,方可提升自身的艺术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