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缤纷华夏/千年灵渠湧清波\霍无非

2024-06-25 04:02:5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灵渠小天平坝体和石碑。\作者供图

  桂林多水。既有流经阳朔景区的漓江,亦有潆绕兴安古镇的灵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一方是大自然的神来之作,另一方凝先人的辛劳睿智,珠联璧和,相映生辉。

  乘船去阳朔,曾有过几次,然却未踏足灵渠。龙年春,我来到向往已久的灵渠,在一片莺歌燕舞,清流涌动中,一览灵渠的神姿丰采。

  说起灵渠,可有来头。公元前二一八年,使“六国破灭”的秦始皇,为进军百越,命监御使史禄主持凿渠疏河工程,引充沛的湘江水入漓江,从而接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贯南北水路交通大动脉。史禄率十万秦军和工匠,日晒雨淋,精心施工,在几无机械设备的条件下,依靠人工畜力,苦干四年,于公元前二一四年渠通船行。该年,满载兵员、粮草的大船顺流而下,平定了岭南,设桂林、南海、象三个郡。

  灵渠分南北两条渠。南渠细窄,长约三十七公里;北渠宽阔,仅三公里馀。渠名几经更改,初始叫“秦凿渠”,突出了筑渠的主体。后来改称“零渠”,乃因漓江上游古称“零水”,侧重了渠的地缘关系。至唐代,桂州刺史兼桂管防御使鱼孟威主持固堤增陡工项,事毕,写下《桂州重修灵渠记》,巧取谐音,篇名出现“灵渠”,有“人称万物之灵”的寓意吧。这个名称,囊括了灵渠的效能、便利,一直延用至今。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这四位不同朝代主持开凿建渠、维护完善的有功之臣,渠畔四贤祠内敬奉着他们的塑像和简要事迹。

  哗哗,哗哗,渠水漫过基坝,溅起排排浪花,听轰鸣而知流量。南陡阁前,是观渠赏景的最佳地点,眼前的景观开阔旷达,气势不凡。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等构成的分流设施,衔接策应。大小天平坝体密密麻麻立着插满石板,石板下面是用松木打下的排桩,默默筑起牢固的基础。前尖后平的铧嘴迎面插入清波,将湘江支流海洋河水分为两股,七分经自动调节水量的大天平流入北渠和湘江故道,三分经小天平和陡门(船闸)注入南渠。壅水过船的原理,古为今用,应用在三峡工程中。

  如果说,人字形的大小天平是灵渠之盾,护卫着这条古运河的两翼,那么,铧嘴则是灵渠的尖犁,破开中流,分坝入渠。乘一条船登上碧水环抱的铧嘴,发现这是一座“文物古蹟岛”。首先看到的是用石栏围起的古代石柱体水平测量仪。它是一九七五年出土的,修建大小天平坝时用于测量坝体的水平高度。据介绍,使用原理与现代测量仪器基本相同,在大小天平同等距离各立一根标杆,柱体下方穿孔插入一木杠转动柱身,通过柱顶穿孔凹槽,找到相等的水平点即可施工,使大小天平坝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不得不赞两千多年前古代工匠的发明和智慧。走进树木葱茏,沐浴霞光的岛心,有一座小亭,亭内有两块古碑,一块是明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年)立的“伏波遗迹”碑,表彰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修渠平叛的功绩;另一块是清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立的“湘灕分派”碑,灵渠功效立意明显。历史上有不少社会名流亲临观瞻。

  不仅是铧嘴和大小天平,灵渠景区保存至今的古蹟还有一些。四贤祠内,陈列着一根松木基桩,在水下浸泡冲刷了两千多年依然不朽,一九八八年在铧嘴南侧勘探出水。院内的“古树吞碑”,一棵长满苔藓,枝干苍虬的七百年重阳木,将一块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的卧地石碑严严实实压在身下,裹于体中。二百馀年的“状元桥”桥栏、桥面的石料雕刻着鹿回头(寓意禄回头)、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等科举题材甚浓的图案。过了桥,鲤鱼洲上立“尚武亭”一座,亭内有郭沫若一九六三年三月题写的《满江红.灵渠》词碑刻,引言谓灵渠“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词中列数游渠的见闻,褒扬工程质量的坚固精当,肯定了“祖龙”(指秦始皇)“能开创”的雄才大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漫步灵渠,身边的流水是清粼粼透澈澈的,水面不见杂物,水下飘动的水草、游弋的鱼儿清晰可见,村姑在渠边石板上浣衣洗菜游人在林荫下打拳习武,满目适怡的生活景象。虽然当今灵渠的船运功能式微,但灌溉、观光的效用仍在,是一处名副其实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开国家统一伟业之先河,功莫大焉,彪炳千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