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如是我见/齐风泱泱云飞扬(下)\厉彦林

2024-06-25 04:02: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齐威王很年轻就当上了国君,开始时他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认真处理国家大事。一晃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攻打。大臣们对国家安危很是担心,却又不敢劝告。大夫淳于髡知道齐王喜欢表现自己,那日见齐威王高兴,就故意出了个谜语:“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知道这是什么鸟吗?”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身为一国之尊却只知享乐,毫无作为。于是他回答淳于髡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接纳了淳于髡的谏言,励精图治,开始整顿国家。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齐国借此奠定诸侯中的霸主地位,开创齐国自春秋初期齐桓公首霸之后的又一辉煌时代。

  遥望历史长河,几千年来,或刀枪剑戟,或唇枪舌剑,历代各个王朝粉墨登场,似乎永远跳不出从兴起到鼎盛再到衰亡的历史周期率,这当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内因外因交织。成功兴盛的核心和根本在于人,在于政治家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和政治抱负,在于卓尔不群的各类人才施展才华。

  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霸业虽盛,但是后继乏人。管仲去世,鲍叔牙、隰朋等人也已风烛残年,竖刁、易牙等奸臣当道,致使齐桓公惨死,齐国在中原霸主的地位也因此丧失。

  公元前二三○年,秦国展开吞并六国的行动,十年之间,秦先后灭掉了齐国以外的五国,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齐国在东方。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将王贲率军从燕地向南发起了进攻齐国的战争。齐国因长年不修战备,根本无力抵抗,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军,齐军望风而逃。秦王嬴政派使臣来诱骗齐王,齐王不顾臣子的反对和劝谏,没做任何抵抗,投降了秦国,至此,齐国亡国。

  齐国本来有条件和能力统一六国,可惜从齐湣王穷兵黩武时就埋下齐国衰败的种子,最终在最后一代国君齐王建的昏庸和奸臣后胜的贪贿谄媚中灭亡。用历史的眼光看,那时的统一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谁来统一中国,齐国为什么从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东方大国,到最终被强秦所灭,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齐国政治上日益腐败、军事上策略失误、丧失民心是根本原因。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先秦时这里是齐、鲁两大诸侯国的封地,故称山东为“齐鲁之邦”。齐国的第一位君主是姜子牙,都城设在临淄;鲁国的第一位君主是鲁公旦的儿子伯禽,都城设在曲阜。齐鲁两国的建立,使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相互结合,逐步衍生形成更为繁荣的文化──齐文化和鲁文化,这也是古代中国文化中心由西而东的一次迁移。春秋时代,齐国霸业和鲁国礼乐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两国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与现实、古老与时尚、外地文化与本土文化兼容并蓄、交汇互存,发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齐文化、鲁文化,还有影响力较大的莒文化等。齐鲁文化同根同源、互学互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互相学习、相互融合,包容、认同、赋能,逐步走向“尚一统、求大同”。

  总的来看,齐文化、鲁文化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外在地看,鲁文化注重维稳守成,齐文化关注变革突破。内在分析,鲁文化内核是“仁”,讲究“仁义礼智信”,侧重做人,解决的是社会有序的问题;齐文化内核是“智”,重视“尚功”“重商”,侧重做事,解决的是社会活力的问题。

  世界各国在现代化的艰难探索进程中,都面临着类似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好“社会秩序”与“社会活力”这二者的关系。尤其是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必定经历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该当如何破局?归根到底靠文化。

  许多人对齐文化、鲁文化的区分,往往陷于看待“义”与“利”的态度和“守成”与“开放”的选择,其实这是不全面的。鲁文化并不排斥“利”,它强调利的正当性,齐文化也讲究“利缘义取”。齐文化的“开放”以诚信为本,鲁文化的“守成”以社会有序为前提,并不是僵化保守的守成。

  走进临淄城齐文化核心区,齐文化元素扑面而来。一处处饱含古齐风韵的街名、路名让人心潮澎湃,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又如同一张张灵动的城市文明标签。齐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与齐国相关的成语典故,就有一千多个。譬如,一鸣惊人、一箭之仇、围魏救赵、狐假虎威、南橘北枳、滥竽充数、管鲍之交、覆水难收……

  淄博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齐文化像一棵大树的根鬚一样遍布淄博大地,繁茂着多样的文化因子。譬如,齐国故都临淄的稷下文化、蹴鞠文化,蒲松龄家乡淄川区的聊斋文化、陶瓷文化,鲁菜重要发源地博山的饮食文化和孝文化,旱码头周村的商埠文化、丝绸文化,清代诗学泰斗王渔洋的家乡桓台县的廉政文化和建筑文化,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沂源县的爱情文化和沂蒙文化,北靠黄河、南临小清河的高青的湖河文化,张店的民俗文化……

  千年文脉历久弥新,文化精神薪火相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