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柳絮纷飞/同学们 老师们\小 冰

2024-06-26 04:03: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纪录片《同学们》日前在香港首映。

  八十年前华南地区的教育北迁,而今也算一个壮举。在广州沦陷,学校被炸,图书化为灰烬之时,一众学子为了抗日,投笔从戎加入八路军,而更多的师生,则是穿过封锁线,把学校转移到粤北山区,途中为免搜查,有的把科研资料缝进棉袄。

  纪录片《同学们》在香港首映,以华南抗战史为题材,讲述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北上办学的事迹。其中岭南大学是累次迁移,一九三八年因广州沦陷南迁香港,一九四一年底因香港沦陷北迁韶关曲江,之后再从曲江迁往梅县,直到抗战结束回到广州,五十年代并入中山大学等学校,六十年代在香港复校。事件中,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的师生是主要见证者和践行者。

  学校在粤北建起图书馆,办起实验室,乡村出现了大批穿西装长衫的教书先生和朝气蓬勃的男女学生,诗歌朗诵会、音乐会、专题演讲和各种学术研讨会层出不穷,山区群英荟萃。

  师生们把后方当前线,各校共享资源,把实验室办在祠堂庙宇,把研讨会开在田间桥头,找来木板和石头就当桌子椅子。原子能、量子物理、化学方程式等高深课程,在简陋的环境里有序进行,培育出大批文学、艺术、物理、生物、天文、地理等领域杰出的学者,给中国教育史和教育成果留下一笔笔重彩。

  在那里,马思聪创作了优美的小提琴《思乡曲》;王亚南翻译了《资本论》;中国农业教育先驱丁颖教授培育出中山一号杂交稻种,带领师生们转移过植物标本几万株;地理系教授吴尚时发现了丹霞地貌并研究出成因,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刚才看的是英文资料,现在看的是法文资料,这就算综合休息了”一度成为他的佳话。

  修建在小山岗上的中山大学旧天文台,是广东省第一座天文台、中国第二座正式命名的天文台、中国最早的高校天文台。在这个早期的气象试验所里,师生们利用简陋的设备仰望星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有工学院、文学院、医学院、农学院、音乐学院,也有物理系、地理系、化学系、美术系。影片讲述同学们,也介绍老师们,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五年,仅仅是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在粤北的毕业生就有近六千人,这些人大都成为新中国的知识精英,当中包括香港人熟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本立、知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等。

  《同学们》剧组专访了多个亲历者或其家人,以旧址为背景还原历史。通过观看影片,同学们明白到,原来自己的学校是这样走过来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