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又一年盛夏,来到北京参加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既为参展,也为参观学习,了解过去这一年内地、海外的出版同业,又有哪些创新作为。
今年我们以“香港的流金岁月”为主题,带来香港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新雅文化和中和出版等多间出版社的千馀种新书及获奖书。展位的打卡墙则是委约内地青年插画家创作,动态呈示港岛街景,格外引人关注。而由特区政府文创产业发展处赞助的香港馆,亦展出超过七百种儿童及亲子图书,更邀请多位香港青年插画师同场展陈作品并举办分享会等,凸显香港艺文活力。
“活力”可说是本届北京国际书博会的特色之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出版社和文化艺术机构各展身手,或举办读书沙龙,或推展大师班和工作坊等,还有机器人、VR、裸眼3D等人工智能和新科技产品助阵,让这一场书与书、书与人的约会缤纷生动,创意十足。
当人人都在谈论“科技+文化”“人工智能+出版”的时候,我更希望回到“书”与“阅读”本身,从字与纸之间找寻维系想像与温情的力量。本届北京国际图博会除邀请中国及国际出版业界参展之外,更举办了几场饶有趣味的特展,包括BIBF艺术书展、美食图书展和插画展等。其中BIBF艺术书展今年来到第二届,以“纸之路”(Paper Road)为主题,从书籍与空间的互动、书的物理属性等角度切入,展示书籍特别是艺术类书籍从叙事、内容到装帧设计的别致之处。另有多位艺术家以“书”“纸”与“文字”等为灵感创作的绘画和装置作品同场展出,为我们观看这一场字与纸的展览扩展感知与理解的维度。
我相信,观展的人们会被这些纸上流动的艳丽或深沉的色彩吸引,我更相信,出版社重点打造的这些精品艺术类图书,其实在相当程度上预示着纸本图书的未来:不久的将来,纸本书将不仅仅是艺术的记录与承载,其本身更将成为艺术品,从其物质、文化和哲学等多个维度被探讨、被珍藏。
科技力量无限延展的年代,纸本书的魅力仍在;于这全新语境之下,纸与书的路,或远比我们想像中更为绵远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