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星辉盛放\江 恒

2024-06-27 04:02: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罗纳河上的星夜》是梵高一八八八年住在阿尔勒期间所作。\法新社

  当夜深人静,眺望星空,你一定无法想像一个多世纪前梵高的心境,他眼中的星空,已不是明月皎洁,繁星点点,而是光影流动、色彩飞旋的世界。

  众所周知,梵高不仅以画向日葵闻名,还以画星空著称,他的《罗纳河上的星夜》、《星空》和《夜间的露天咖啡座》被统称为“夜空三部曲”,而前两者尤具代表性。他在作品中所勾画出来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普通人眼中所见的夜空,如同作家史蒂文.奈菲在《梵高传》一书中所写,那是“搏动的灯光组成的万花筒、繁星汇聚成的漩涡、光芒四射的云朵,还有像太阳一样明亮的月亮──只存在于梵高脑海中的、充满宇宙星光和能量的焰火盛宴。”抛开非凡的绘画天赋,这样的星空是如何在他脑海中形成的?

  把时间拉回到一八八八年二月,三十五岁的梵高抵达法国南方城市阿尔勒,他狂热地投入到工作中,创作了多幅关于这座城市的画作,但很快便痴迷于研究阿尔勒的夜空。四月,他写信给弟弟西奥说:“我需要一个有柏树的繁星之夜,也许是在一片成熟的麦田上方。”他在给妹妹威廉明娜的信中又称:“现在我绝对想画一片星空。在我看来,夜晚的色彩常常比白天更加丰富,带有最浓郁的紫色、蓝色和绿色。当你仔细观察时,你会发现有些星星是柠檬色的,其他星星有粉色、绿色、蓝色或紫色等勿忘我的光芒。很明显,要画出星空,仅仅在蓝黑色上加上白点是远远不够的。”

  九月,梵高终于完成了《罗纳河上的星夜》。他对这幅画非常满意,在给西奥的信中多次提及此画,并向西奥寄去一幅草图,与他的另一个作品《鸢尾花》一起在一八八九年的独立艺术家展上展出。该画的最大特点是星星盘旋于夜空,与地上的灯火交相辉映,尽显蒙胧之美。有美术专家认为,这与梵高在英国的三年旅居生活有关,当时他被英国文化和绘画风格深深吸引,英伦生活的点滴影响了日后他的艺术风格。据二○一九年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办梵高画展的策展人表示,《罗纳河上的星夜》显然有泰晤士河堤岸夜色的影子,当中的金与蓝更是受伦敦晚上的煤气灯启发而创作。

  至于《星空》的诞生则颇具戏剧性,要从梵高完成《罗纳河上的星夜》的一个月后讲起,他当时为构建“南方画院”的想法,邀请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搬进他在阿尔勒被称为“黄房子”的家,两人共同生活,一起画画。但由于两人欣赏的艺术家和绘画风格完全不同,常常因为不同的见解产生争执,到十二月底,在一次激烈的讨论过后,梵高用刀割掉了自己的一部分左耳。此后高更离开了阿尔勒,和梵高再也没有见过面。翌年三月,迫于当地人联署要求赶走梵高,他最终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两个月后,梵高前往圣雷米普罗旺斯附近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在那里他画出了《星夜》,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梵高传》中讲述了梵高的绘画过程,受圣保罗精神病院的限制,他不能在天黑后出去并直接站到星光下。为了描绘星夜,他只能等到精神病院熄灯以后,在天色渐暗群星闪烁的时候,隔着卧室窗户的栏杆向外观察,他长时间地凝视着每一道闪亮的光线,以及周围若隐若现的黑暗。窗外的星空,给了梵高作画的灵感,就像他在信中称:“我对星空有了全新的观察。”于是呈现在画作上的,便是那经典的黄色星星形成的巨大漩涡,以及星云的短线条纠结、盘旋。如书中所说,《星夜》呈现的是奇异璀璨的景象,原本寂静的星空在梵高笔下变得躁动、奔放和跳跃,梵高将自己印象里的星夜画了下来,浓密的笔触将夜空点燃,挣脱所有的规则与束缚。

  有关《星夜》的创作灵感,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梵高的精神疾病产生幻象,为他打开了常人无法看到的图景。但作家西蒙.沙马在《艺术的力量》一书中提出异议,指梵高在医院时的状态似乎很清醒,他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扭曲蜿蜒的线条、旋转的星星、阿拉伯式花纹的岩石、颤抖笔触下的柏树等,不应该被解读为精神错乱的结果,它们确实是那个清晰大脑所见的风景。另一种可能是法国艾菲尔铁塔的启发。英国艺术史学家詹姆斯.霍尔在去年指出,当时巴黎纪念碑作为国际博览会的明星景点揭幕后不久,博览会的开幕伴随着一场壮观的深夜烟花和灯光等表演,这些在梵高画作中的“星星、天空和云彩的烟火音乐”中重复出现。对于梵高来说,柏树是展览中心艾菲尔铁塔的天然替代品,星夜是与标志着展览开幕的灯光秀相呼应的乡村和宇宙。

  值得一提的是,从今年六月至九月,法国阿尔勒举办“梵高与星星”画展,《罗纳河上的星夜》时隔一百三十六年首次重返诞生地。用展览负责人的话说,梵高对星空魂牵梦系,曾反复发问“我何时才能画出星空?”因为他不仅对星星感兴趣,更对它们与我们灵魂命运的关系着迷。如同他生前告诉弟弟西奥,星星是死者的避难所,“如果我想去里昂,我会乘火车。如果我想去星星,我就会接受死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