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君子玉言/香港的史迹\小 杳

2024-07-10 04:03: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位于港岛西营盘的中山纪念公园。\资料图片

  以香港风云际会的独特历史,有很多精彩的点滴,值得一记。

  上篇我们说到香港东龙洲和蒲台岛的古代石刻,其实香港的历史遗迹始终以不同形式存在,人文脉络绵延上百几千年,从未断过。

  叶灵凤先生曾在《舶寮洲的古物》一文中记述了南丫岛发现文物古蹟的故事。二战前,当局拟建一个花园的蓄水池(位置在今上亚厘毕道礼宾府),雇用工人到舶寮洲(今南丫岛)海滩挖取建筑所用海沙。当时的南丫岛很荒僻,人烟稀少,仅有几个小村落。工人们在岛屿西部一个叫做大湾的地方工作,这一挖可不得了,竟然从泥沙中挖出了许多陶器碎片和箭簇。港大一位教授得知,便跑到南丫岛实地勘查,发现此地“几乎遍地都是这类陶器碎片”。教授又邀一位神父同去发掘。神父根据挖掘所得,对比中国先史及殷商时代文物,写下好多篇“很细密的论文发表”。

  神父在查勘报告中说,“这类遗物的埋藏量约有四尺厚”。经考证,遗物“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与当时中国沿海的文化源出一辙……”至叶先生发表此文的一九五○年代初,那里仍遗留着开垦过园圃的废弃田地痕迹。叶先生在一九四八年曾同翦伯赞等人到南丫岛看过一次,果然“破碎的陶片俯拾即是”。

  叶先生的记述,在一九九七年国家收回香港时,成为重要史料依据。

  我很想知道的是:这些古物如今在哪里呢?叶先生说从前贮藏在香港仔华南修道院和港大利玛窦宿舍内,“经过太平洋战争,这些东西都失散了一部分。”那么,其余的今在何处?发现文物遗址的南丫岛西部海湾,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可惜在港时,我未看到叶先生这篇文章,也没能去实地探个究竟。只能待同有此趣的人们揭晓疑问了。

  近现代的香港,也曾留下许多传奇。孙中山在这里求学、从事革命活动;蔡元培在这里暂住至去世……众多文人志士曾聚集、踏足这里,香港曾经与那么多在中国史册上留下重重一笔的人物有过交集……

  一九二三年二月,孙中山应邀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讲,说“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于香港”。一九九六年,为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三十周年,香港中西区议会设立了一条史迹径,将其生前在港活动过的地点串联起来。共有十五处,主要集中在上中环一带,包括拔萃书室(今拔萃男书院)、中国同盟会招待所旧址(今上环普庆坊)、中央书院旧址(歌赋街四十四号,今圣公会基恩小学)、辅仁文社旧址(今上环百子里公园)、香港西医书院(港大医学院前身)等。这是一条保存比较完整的史迹径。

  周恩来一生中曾三次踏上香港的土地。第一次是一九二四年九月从法国勤工俭学返国途中停经港岛,去港大见了南开同窗石志仁,两天后离开;第二次是一九二七年南昌起义后,撤到广东的周恩来患上严重疟疾、高烧昏迷,病情危急,赴港就医,从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居港一个月。其间租住广东道一住宅养病,也曾借住木匠工会荷李活道会所。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接见港九工联会会长时还询问木匠工会那栋木楼是否还在,并请他向当年同住的工友问好。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宋庆龄在港居住四年,创办“保卫中国同盟”,以自己在海内外的声望和号召力,募集物资和款项支援内地抗战,影响巨大。

  我的朋友刘太的舅公,当年曾资助过孙中山革命。塔门流动渔民陈苏老先生亲口讲过,周恩来来港医病时所乘船只是他叔叔的,解放后老人看报纸才认出这位“大人物”。

  皇后大道中十八号(今新世界大厦停车场)曾有一间茶叶商行粤华公司,实则是八路军、新四军驻港办事处。在这里,廖承志每周组织一次时局漫谈会,参加者包括邹韬奋、茅盾、乔冠华、范长江、夏衍等。那时,邹韬奋一家租住在九龙半岛酒店旁的两间陋室,茅盾租住上环坚尼地道一座两层小楼的阳台。邹曾搭天星小轮再沿半山走到茅盾寓所面谈约稿。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底,蔡元培抵港。蔡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本打算把香港作为中转站,然后前往重庆。由于抱病在身,只好暂居香港,一家人租住在九龙柯士甸道一百五十六号。一九四○年三月,七十二岁的蔡元培在养和医院病逝,葬于香港仔华人公墓。

  那时候,沿着西环薄扶林道下一段段台阶,有一个个建有老式房子的平台,每个平台就是一条小街,依次是学士臺、桃李臺、青莲臺、羲皇臺和太白臺。这些平台名字借用的都是李太白的典故,被称为“香港的拉丁区”。在这里居住过的文人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戴望舒、施蛰存、叶灵凤、穆时英、冯亦代、徐迟、袁水拍、郁风、叶浅予、丁聪……背山面海的学士臺作为南中国小岛上的一个小点,从风起云涌到风流云散,有如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漂向不同方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