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客居人语/“小费文化”的尴尬\姚 船

2024-07-29 05:01:4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小费”两字,听起来颇有人情味。

  人家为你服务,为表谢意,除了言语,给点小费,送者心安,受者高兴。尤其在餐厅,楼面服务员殷勤招呼,茶水、点心、鱼肉饭菜,大盘小碟端到桌面,让顾客舒适进食,轻松叙谈,如此爽意,不表示一下尊重和感谢哪行?

  在加拿大,给小费虽没有法例规定,但约定俗成,已成为大众习惯,形成所谓的“小费文化”。去酒楼、餐厅,或住酒店,坐的士,赴发廊,小费不可免。至于送货,到家里修理水电、清洁打扫等等,则悉随尊便,但一般都会给。

  小费源于中世纪欧洲,主人为肯定仆人的忠诚和殷勤,给点小钱打赏。随着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此风也吹到美国和加拿大。初时给小费打赏是富有阶层的象征,引得一些有钱人争相仿效。有人认为,给小费是社会礼仪,也有人说,这是一种陋习,像是施舍,是对低下阶层的歧视。后来,一般民众认同,底层劳动者辛勤付出,应给予一定的金钱鼓励。

  接受别人服务最常见的地方是餐厅,所以,给小费在餐厅最为普遍。聪明的老板于是压低服务员工资,让他们以小费弥补,小费实际上成了服务员收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使到餐厅小费有一定“准则”。多年来,在西人餐厅,小费是餐费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但在华人餐厅,一般是百分之十。

  一位朋友说,那年他刚到多伦多几个月,一家人到酒楼饮茶,结账后忘了留小费,服务员追到大门外提醒。当然,小费也是顾客对服务是否满意的认可。有的顾客因餐厅服务差,少给或不给小费,结果双方难免争论几句,不欢而散。当然,这种情况不多见,一般人碰到服务不如意,也只会在嘴里嘀咕一下,“下次不帮衬”,小费依然照付。

  然而,经历了新冠疫情和飙升的通货膨胀,民众无论在身心和经济上都受到沉重打击,令小费这个不起眼的问题,一下子变成热点话题之一。

  疫情期间,不少人体谅到餐厅服务员工作的艰辛和染疫的风险,主动多给小费。待疫情过后,人们自然恢复以前给小费的水平,但一些餐厅老板却以关心职工为由,希望继续保持这种高额状况,有的发出提示,有的在账单中直接打入提高了的小费金额,令顾客不得不啃下这块“骨头”。

  我们家附近一间大酒楼,年初已悄悄把小费定为百分之十二,加在账单上名曰“服务费”。虽然涨幅不大,但这种强迫性做法已失去给小费的初衷。有的餐厅手段略为婉转,给出小费选项,标出百分之十八、二十五和三十,看似任君选择,但顾客若按下最低额,总有点自认寒酸的感觉,心中不悦不说,服务员的笑脸也许立即收敛。

  人们普遍认为,餐厅食物价格已大幅提高,小费按百分比计也水涨船高,若真正关心员工,何不提高工资?在加拿大,近日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近八成民众对蜕变的小费做法不满,认为被扭曲的小费文化必须改变。不少人表示,百分之十三的联邦和省税,加上高额小费,难以负担,以后要少外出用餐,并希望在提高员工薪金基础上,取消小费,直接把它加入食物价格中,让人一目了然。

  小费的争论,小费文化的尴尬,发人深思。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