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白话文 人物志/严 复\李春阳

2024-08-29 05:02:0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清末风靡一时,严译名著有八种,包括孟德斯鸠《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穆勒名学》、《名学浅说》、《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社会通诠》、《原富》与《群学肄言》。康有为诗曰,“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无论林纾还是严复,皆有大志,都不把自己视作“译才”。

  严复是福建人,生于一八五四年,字又陵、几道,留学英国,习海军,与伊藤博文同学,后者归国后出任日本首相。严复作为早期留洋的新派人物,回国后因为身份问题,不能顺利入官场高层。当时科举制度已至穷途末路,却仍是必由之路,为此他以古文名家身份钻研八股,参加科举考试,不意屡次受挫。尝尽落榜滋味后,他于一八九五年在《直报》上写了一篇《救亡决论》,批评八股文取士三大弊端: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使天下无人才。三年之后,戊戌维新废除八股文,改以策论取士,此时严复已无心应试。又过了两年,严复的科举情绪得以纾解,各省表现优异的留学生二十三人,被授予进士举人出身,名列榜首的是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一八六一至一九一九),赏“工科进士”,其次是严复,赏“文科进士”。十年之后(一九○五),清廷终于废止了科举制度,严复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严复虽抱负高,仕途多舛,终其一生不遇,担任过北洋水师学堂总办和北京大学首任校长。郑孝胥诗赠严复曰:“慷慨怀大志,平生行志哀,嗟君有奇骨,况复负通才”。

  面对强势的白话文运动,古文家严复未曾公开批评,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北京大学陈、胡诸教员主张言文合一,在京久已闻之,彼之为此,意谓西国然也。不知西国为此,乃以语言合之文字。设用白话,则高不过《水浒》《红楼》;下者将同曲中簧皮之脚本。就令以此教育,易于普及,而斡弃周鼎,宝此康瓠,正无如退化耳。须知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林琴南辈与之较论,亦可笑也”。

  对于西方科学有透彻了解的严复,从开始就认识到,科学有其限度,宗教有其价值,这是他的基本信念,一生毫不动摇。“人生阅历,实有许多不可纯以科学通者,更不敢将幽冥之端,一概抹杀”。他说“中国以学为明善复初,而西人以学为修身事帝,意本同也。”“不佞垂老,亲见支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亙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来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中学与西学,或说旧学与新学,在他看来,并不对立。“新学愈进则旧学愈昌明;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陈宝琛评论严复时说,“君于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弥不究极原委,抉其得失,证明而会通之”。

  林纾视严复为庄子的大鹏鸟,终身不能扶摇而上,原因在于缺乏厚风之积,“君著述满天下而生平不能一试其长,此至可哀也”。一九○六年严复曾请郑孝胥写了一副对联,挂置书房:“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但他终身没有等来向他取法的王者。 (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