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艺术”,就会涉及“质”与“量”的问题。到底是质重要还是量重要?一件出色的艺术作品是因为它广受欢迎,所以重要?还是因为它有着一定的艺术质素,才是重要?
艺术的质素怎样界定?在社交媒体未盛行之前的现代主义资本社会里,质和量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系统去处理。学术机构负责“质”,市场负责“量”。学术机构里有不同的艺术和历史的研究学者、理论学者和评论人。他们从历史与理论角度去分析艺术,并鉴赏出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这是一个深度的分析,是透过严谨的学术理念评估出来的,这是前互联网时期的艺术世界。
自从互联网出现之后,艺术的质与量开始发生新的变化。今天艺术的质素是怎样决定?似乎是由社交媒体和资本家决定。资本家在艺术市场透过资本运作可以决定艺术品的价格,艺术品变成资本家的收藏品。所以艺术家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和地位出现了质的变化。
如今,大家谈到艺术,通常都和投资价格等有关。例如之前炒得热烘烘的NFT,卖家根本连艺术家和作者是谁也不知道,只是说NFT可以炒卖,可以赚多少钱。
这些都是新科技衍生的艺术趋势,作品和艺术家的关系已经不是传统那一套作者论。在香港,有时推广艺术只着重数字,例如入场人数及其产生的投资价值,很少从社会发展角度去分析和处理香港艺术家的流派以及特色。
有人说“真正的艺术是永恒不变”,当然这是一种说法。相信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艺术口味,上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艺术基本上各有特色和风格,例如八十年代曾经出现“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品味。但到了这个数码手机年代,在笔者看来基本上没有什么风格可言,因为风格可能只是流行两三天后,便会被新的风格所掩盖,风格随时转变。这是艺术发展目前面对的一种状态。
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和资本投资影响下,艺术的质和量变成“量”一定比“质”重要,强调数字多少似乎成为一个标准,并没有一个实质准则去深度评估一件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以及对大众的心理影响。说到底,艺术影响的是人,而影响人最深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