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是浙江东阳人,生于一八八六年,与邵元冲、陈布雷係浙江高师同学,曾任《汉民日报》主笔,并以此入狱,获释后亡命日本入法政大学,章士钊很欣赏邵飘萍的文章,认为他“清通简要,雅善讥弹,信良器也。”创刊《京报》前,他曾代为主持过《甲寅》。
一九一六年,即《新青年》发表胡适的“八不主义”和陈独秀的“三个推倒”,拉开白话文运动序幕的前一年,三十岁的邵飘萍被《申报》派驻北京,成为驻京特派记者。他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新闻通讯社──新闻编译社,并兼任《时报》驻京记者,开始了他为期十年的辉煌生涯。
一九一八年邵飘萍的《京报》创刊,编辑部悬挂他手书的四个大字:“铁肩辣手”,出自明代杨椒山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将“妙手”易为“辣手”,颇有嫉恶如仇的情怀和寸铁杀人的自负。“愚个人既素无党派关系,更不欲以特殊势力为报纸之后盾。根基薄弱,而言论尚较自由。盖《京报》创刊之志趣,非有政治目的,惟以愚个人既乐从事于新闻之业,欲以《京报》供改良我国新闻之试验,为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一句话,“崇拜真理,反对武力,乃《京报》持论之精神。”
一九一八年在北京大学理科第十六教室,新闻研究会成立,校长蔡元培亲任会长,徐宝璜和邵飘萍任研究会导师,每周举办专题演讲,“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邵飘萍的《京报》刊登了征求会员的启事,不久有五十五位会员参与,其中二十三人听讲一年以上,三十二人听讲半年以上,多为北大学生和职员。火烧赵家楼后,陈独秀被捕,《京报》被查封,邵飘萍化妆逃了出去,亡命日本,他的朋友张季鸾介绍他进入日本最大的新闻机构“朝日新闻社”任职,在这家大新闻机构的工作,令他萌生了更高的专业期许。
一九二○年秋“安福系”政府倒台,《京报》得以复刊,邵飘萍将它迁入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三十五号一座小楼,楼上是编辑部、经理室,楼下是营业部、传达室,楼后的四合院是邵飘萍公馆。邵飘萍立志要将它办成“一依东西最进步之报纸体裁,务使精神活泼,趣味浓厚”。
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四日下午,邵飘萍从六国饭店回报馆时遭侦缉队逮捕,四月二十六日被直奉联军执法处绑缚至北京天桥枪决,年仅四十岁。
杀害邵飘萍的是刚刚取代了段祺瑞政府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公开宣布的理由是勾结赤俄,宣传共产,罪在不赦,据说与郭松龄倒戈有牵连。邵飘萍生前与新记《大公报》创办人之一张季鸾友善,遇害以后,张季鸾曾经帮助其遗孀祝文秀。
汤尔和曾说:“中国有报纸五十二年,足当新闻外交而无愧者,以余所知,仅得二人,一为黄远生,一即飘萍。远生以不世出之才,横被摧折已矣,不复言矣;飘萍方在盛年,踔厉奋发,又尝饱经痛苦,举凡所谓穷饿、羁囚、逋逃、沦落、兄弟妻子离散,人生所不堪之楚毒,殆无不以一身受之。”
邵飘萍短暂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刚刚起步的中国新闻事业,诚如他在《东方杂志》上发文所言,“个人之活动亦足以使全体发生重大之变化”。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