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专门做文学批评养成的习惯,我在阅读一本书前先要分辨清楚这本书属于哪种文体类型,面对不同的文体类型,阅读时将会有不同的阅读期待。《天下一家》却是我近期所读到的书中最为特别的一本书,说它特别,就因为很难将其归纳到哪一种文体类型之中,它有自叙体的成分,又有游记的成分,又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又有作者对佛教的体悟,等等。尽管如此,它并没有妨碍我的阅读,我跟随着作者的叙述走,似乎捕捉到了书中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作者的一颗虔诚之心。作者是在怀着虔诚之心进行写作,她的笔遵循着她的心,心是如何跳动,笔就如何行走。这时候,文体的边界完全打破,她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绪便毫无挂碍地通过文字流畅地表达了出来。难怪对文体学深有研究的文学批评家何镇邦以“思接千载”和“视通万里”这两个词语来描述这本书的写作特点了。我的确被作者的虔诚之心所感动。
作者名叫吴琼,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吴琼还在中学时代就是一名酷爱学习的女孩子,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后,更加珍惜这一宝贵的学习机会,虚心求学于季羨林、张岱年等学术大师。因为机缘和因缘,吴琼对佛教充满兴趣,她不仅研习佛教经典,还拜访寺庙,亲身体验香火薰陶。她从拉萨到不丹,从菲律宾到日本,在大大小小的寺庙里留下自己虔诚的身影,也对佛教的传播有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丹成为了她的重点考察之处,因为有一位她所崇拜的历史人物在这里施舍了太多的功德,这位历史人物就是唐代的文成公主。一千多年前,美丽、智慧的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汉藏民族的融合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不仅在西藏,而且在今尼泊尔、不丹等地,许多寺庙都是文成公主助力建造起来的。吴琼在不丹,几乎踏遍了文成公主当年曾经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可以说,吴琼从她进入北大起,就有了明确的精神追求,她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一直奔走在求佛问道的途中。她在《天下一家》这本书中真实记录了自己求佛问道的一路历程。
《天下一家》共有三章。第一章记述了吴琼与父亲共同出资重修噶内寺的事迹。噶内寺是文成公主当年在不丹伦奇助力建成的一座寺庙,古寺日趋荒落,若不重修,寺内的珍贵佛像和文物也将损毁。在吴琼和父亲的努力下,噶内寺重新焕发光彩。第二章详细记述了吴琼在不丹实地考察文成公主当年游化不丹的行踪。这一章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吴琼在这一章的叙述更为自由随意,历史与现实的超时空穿插,典籍资料征引与现场勘察实录的相互印证,学术论证与抒情议论的自然转换,从而使叙述充满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一章的内容在文成公主研究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第三章以不丹王室拜谒漳州一事为由记述了吴琼一家与不丹王室的持久友谊。
佛家弟子相信因缘。吴琼也格外强调了自己与佛教的缘分。大概是这一缘故,她把不丹王室一行拜谒漳州的往事作为第三章的内容写进了书里。这一章的篇幅虽然很短,但不能缺少,它揭示了吴琼与佛教的结缘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吴琼的家乡和家庭。北大著名教授袁行霈称赞吴琼“有慧根,有佛缘”,显然也是对吴琼执著于研习佛教的充分肯定。书中有多处写到因缘的神奇之处。比如吴琼去参拜莲师庙时,喇嘛拿出水晶石为吴琼加持,当水晶石触碰到吴琼的额头时,晴空万里的帕罗山谷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而当水晶石离开吴琼的额头时,大雨瞬间停止。喇嘛惊异地说这是护法神对吴琼感到了快乐。又如吴琼讲述她站在虎穴寺的半山腰望向虎穴寺时,崖壁上倏地出现一尊美丽的仕女像,栩栩如生。引来各国游客纷纷驻足,叹为奇观。当地导游便将吴琼视为益西措嘉公主的化身。吴琼在书中的这些讲述,丝毫没有故弄玄虚的意思,我更愿意将此视为吴琼虔诚之心的自然表白。因为虔诚而执著,而痴迷。吴琼在其自序中引用了《道德经》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她显然是以古人的这句至理名言作为自己人生理想的目标的,她一方面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让自己的知识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她在追求理想之道的过程中,不断地舍弃和放下,使自己的心灵日益纯淨。而因缘使吴琼的理想之道在佛教中获得了共鸣,从此她的求佛问道之路越走越宽广,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虔诚之心对于写作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虔诚是一种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一个对佛教怀有虔诚之心的人才会得到佛教的真义。写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只有对文字怀有虔诚之心的写作者,才会通过文字抵达神圣的境界。我以为,吴琼就是以虔诚之心对待写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