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经纬/百年前鲁迅西安行\霍无非

2024-11-05 05:01: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西安大唐不夜城景色。\新华社

  鲁迅这一生,为了学业、谋生和爱情,跨海东瀛,辗转神州,到达国内最西部的城市,是西安。

  通史籍、勤著述、懂外语、能绘画、晓医术,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鲁迅,对大唐盛世的古长安是倾慕的,尤其对杨贵妃这个人物有颇多思考,产生了创作历史小说《杨贵妃》的想法。他曾与挚友许寿裳等人谈过小说的写法:“係起于明皇被刺的一刹那间,从此倒回上去,把他的生平一幕一幕似的映出来。”以兵谏开头,重笔落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身上,从另一个角度,演绎小说形式的《长恨歌》。

  写历史小说,实地考察少不了,机遇终于来了,一九二四年七月七日,鲁迅等十多位高校的名师,文化鸿儒,受陕西省官方的邀请,动身到官办的暑期学校讲学,鲁迅也名列其中,正好可以“搂草打兔子”,顺便搜集小说素材。那时去秦陕腹地西安,交通有诸多不便,鲁迅一行坐汽车,转火车,搭民船,再乘汽车,换了数次交通工具,路途颠簸了七昼夜,于七月十四日抵达西安。进西安城之前,鲁迅游临潼华清池并浴温泉,对千馀年前贵妃入浴的遗迹有了印象。

  乍到西安,鲁迅看啥都新鲜。他克服路途腹泻的不适,首日迫不急待与同来的王桐龄、孙伏园等人逛街市,看古玩,并买了两把栟榈扇。头一周,未安排演讲,鲁迅是在游览名胜,选购古玩,品茗叙谈,校园看画,访友看戏,参加暑期学校开学仪式中度过的。西安这座大唐古都,“丝绸之路”的陆路起点,以浓郁的古文化气息,繁厚的古蹟文物,使博古通今的鲁迅如鱼得水,流连忘返。

  然而事情起了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放弃了写小说《杨贵妃》的初衷,何故?一九三四年,鲁迅在给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信中道出心迹:“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到那里一看,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打破了,至今一个字也未能写出。”想像得到,那时的西安,地理偏远,交通阻隔,物流淤滞,理念陈旧。鲁迅心目中的西安,大概是城楼敞亮,街市繁盛,唐风遗韵,富有朝气的。作为一个生活上有讲究有品位的文化人,精神上也是唯美的,现实和想像不兼容,影响心绪,不免失望搁笔。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鲁迅放弃了撰写《杨贵妃》的打算,讲学却驾轻就熟,章节有序。他分十一次、计十二小时给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小学教师、学生演讲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用唯物主义史观,分专题把中国小说的起源、门类和特点等讲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晰。能面对面聆听所仰慕的大师演讲,对于听者来说是十分幸运的事,反响迭起,有些年轻人受鲁迅演讲的启发,在报刊上发表题为《文艺与人生》《中国文学之过去与现在》等文章,与鲁迅的文艺观相呼应,从此以笔作匕,“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在西安还有意外收获,迷上了秦腔。以往对戏剧不全喜欢的鲁迅,唱腔高亢,激昂粗放,言词与吴语、京腔相差甚远的秦腔能打动他,实属难得。重要的一条,作为表演单位的西安易俗伶学社,成立以来,编演了数以百计的新秦腔剧本,起到涤旧扬新,寓教于乐,启迪民智的作用,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不谋而合。加上易俗社的掌门人吕南仲是绍兴人,乡情在,更投缘。鲁迅抵西安的第三天,即应邀到易俗社观看秦腔《双锦衣》,前后在易俗社观剧达五次,是鲁迅在西安的主要娱乐活动。

  实事求是讲,鲁迅这样的名家大师,来西安演讲是有报酬的。此一行,鲁迅共收“薪水併川资”三百元。对钱财一向不含糊的他,收支状况在日记中比比皆是。但鲁迅不是个抠门的人,曾对人力车夫、文学青年、家中保姆、柔石家属等民众出资捐助,在西安也不例外。他与孙伏园商量,“把陕西人的钱在陕西用掉”,给经费偏紧的易俗社各捐五十元,鲁迅还代表同行人员,为易俗社送匾题额“古调独弹”,表达了对这个民间艺术团体的赞许。余下的钱,又捐一部分给西北大学教员宿舍的员工,感谢入住时的辛勤服务。

  不仅在西安,往返途经直(冀)豫晋陕四省的所见所闻,使长期生活在东部地区的鲁迅开拓了眼界,有机会饱览、接触、了解这些地方的风貌习俗和社会状况:豫陕各地遇旱禁宰猪羊求雨,黄河船夫裸身倾力摇船拉纤,晋南永济县老乡低价售食成筐花红等,都给鲁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鲁迅没白来西安,搜集到的素材,日后在《看镜有感》《说胡须》等杂文都有提及。

  百年前鲁迅赴西安,启动了他的“西行漫记”,参加有意义的文化出省活动,是个热衷公益的人。来回三十七天,访古寻幽,探索人生,分享成果,虽略有遗憾,但目的基本达到。如今,西安涅槃重生,焕然一新,再现“丝绸之路”的辉煌,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科研、文教、制造业诸领域举足轻重的中心城市。鲁迅有知,定当宽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