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秋叶。\作者供图
一趟单程需要一个半小时,七元。而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已经是城市里最快的地铁了。若是开车,则需两个小时。尽管地铁要换乘三次,但速度仍然最快。
偶尔开车回来,天边残留着晚霞,一牙新月初升,才可以从路面一一辨认沿途,这边是哪家大学大公司,那边是哪个地段哪个公园。看着看着睡着了。一睁眼,只是由四环到了三环,夜色已经完全笼罩下来了。方才意识到,这一天,足足三四个小时在路上。而这三四个小时,不过是在一个城市内腾挪。
这一场漫长的穿行,只是一个人。当然每一段路都有好多同行者,有时还会与他们肩并肩面对面,甚至拥挤成一团,但彼此都是陌生人,不会有任何交流。所以,尽管与无数人同行,但感觉上就是一个人独行。林语堂说:“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但是都和你无关,所以叫孤独。”一段赶路,熙熙攘攘中,似乎唯一与我们有关的就是地铁──不要太拥挤,换乘时要留心听清报站,出来不要走错出口……
城市本身不就是由各种孤独组合起来的热闹场吗!
东北大平原上,车子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咣噹咣噹两个小时,突然冒出一座城市,很快就闪退了。再咣噹咣噹两个小时,又远远出现一群楼宇……你说,是草原上的树孤独,还是城市的楼孤独?
从北疆驱车往乌鲁木齐的戈壁滩上,因为没有任何遮挡,天空特别得大,月亮特别得大,大到隐约能看见上面的黑影。茫茫戈壁上,陡然路边一道细细的炊烟……你说,是月亮孤独,还是这炊烟孤独?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火车上,广袤的大地上,一片森林荒原沼泽,又是一片沼泽荒原森林,永远是荒原森林沼泽,然后几座房子悄然跳出,而后一组房子而后一座城堡凸现……你说,是荒野中长长的路轨孤独,还是这城堡孤独?
从爱达荷州往盐湖城的路上,前一段河流潺潺植被丰茂,到处是大块农田大型农业机械,后一段赭红色的大地灌木匍匐,黑褐色的山连绵不断,瞬间前方乌云密布,天色迅速暗下来,天地混沌,大雨滂沱,恐怖的黑灰色云团似乎要把所有都吞没掉。茫茫间只有我们这一辆车,雨水+黑暗使得路面都一团模糊。忽地前方有汽车尾灯闪烁,于是瞪大眼睛紧紧盯着,一路相随,终于冲出黑云暴雨,驶入正常的都市夜色中。你说,是这苍茫大地上的丘陵孤独,还是人生地疏的旅人孤独?
也有一个好玩的比喻:“孤独就像啃法棍面包,吃的第一口会有点硬,慢慢的就觉得很松软也变得好吃起来。”
京城之庞大,赶路就是赶路,一件事只能奔着一件事做,来不及看风景,没空閒兼顾其他。单程二十几站的地铁赶路中,不敢沉迷于手机,也不敢打盹,因为要换乘,为免错过站,必须集中精力留意广播报站。有趣的巧合是,三段地铁均为港铁运营,其贴心周到的服务很是令人舒服,倍感亲切。
唯一与赶路无关的就是想心事。戴着口罩(防寒气防雾霾)发呆,心事如潮。想起母亲,眼泪会悄悄滑落悄悄被口罩遮挡把口罩浸湿。随着母亲日益衰老,我有一种愈发强烈的忧虑,不敢多想,又常常忍不住想。
回到老家,通常就不赶路了。步行或骑单车最合适。走过老街,每个街巷弄堂的名字都是一个故事,投醪河、笔飞弄、春波桥、铁甲营……老地名是一个城市的胎记,承载着城市的文脉和灵魂。在城市的日新月异中,还有这些老地名可慰借乡愁。慢慢地走,随心所欲地骑行,故乡的老味道才一点点回味起来。
香港应该是我所生活过的城市中,交通形式最丰富的了,巴士地铁叮叮车小巴的士,还有海上的街渡。每一种出行都可以用来浏览风景。喜欢坐在巴士叮叮车的二层,看街景视野极好。盘山道的每个转角处,一边青山一边大海;市区的高架和电车轨道两侧,旧旧新新的楼宇斑驳陆离,琳琅满目的霓虹广告牌,春天的红木棉黄花风铃木贴着车窗,几乎伸手可触。乘天星小轮街渡吹海风看维港夜色游离岛,交通工具不是为了赶路,纯粹就是帮你看多些风景。至于地铁,即使没有山海可看,每个站点的设计也十分巧妙,可赏可玩。
在地下穿行一个Long journey后,从地铁口出来,终于看见初冬阳光下明媚的银杏树,仿佛久违了几个世纪。世间美好总会在一个出口等候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