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话说邓友梅\李忆莙

2024-11-25 05:02: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有朋自远方来,说最想去的地方是黑风洞。那天是个大热天。陪着爬二百七十二级阶梯,还未爬到一半,已腿软气喘,只差没跪下。不由想起多年前陪中国作家邓友梅爬这道阶梯的情景。所谓多年前,少说也超过二十年吧。那时的黑风洞很朴素,没有今天这般五彩缤纷,当然也没有彩虹阶梯,那尊金光闪闪,号称全世界最高最大的室建陀神像也还没“诞生”。我想那时可能还没有谁曾想过要在这入口的阶梯旁边矗立一尊这么气势雄浑、俊逸挺拔的神像吧。那时的黑风洞是安静的,没有那么多商贩,也没有那么丰富多彩的商品,更没有粉刷得五颜六色的店舖。有的只是摆卖鲜花和花串的小摊档。当然,吃饭和喝椰子水的食店是有的,只是都不是现在这种格局。鸽子倒是有很多,也像现在这样,停满整个广场,一点也不怕人。至于猴子,我肯定那时没现在这么多,而且都很温顺。现在的猴子早被宠坏了,不但抢游客的食物,还纠缠得很。

  我的感慨是:时间真的能改变很多东西。岁月就像一张白纸,不经不觉就起斑点泛黄了。

  那年邓友梅大概是七十岁吧,记得他说他属羊,一九三一年出生──算算,哗,今年九十三岁了。那年七十岁的他也够真厉害的了,爬二百多级阶梯,中途也不歇一歇,一口气就上到顶。记得洞里很安静,石壁有点冷。我坐在一块石头上准备等他慢慢参观。他在洞里转了几圈后,站在我前面问:怎么这里都不见有卖门票的?免费参观?

  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呢,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回答。然后说,从来就是这样的呀。想了想又说,以后该也是这样吧?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觉得以后也将是这样。果然我的感觉是对的,直到今天,黑风洞还是不收费,让人免费参观、游玩。

  免费的黑风洞,为邓老带来爬阶梯当运动的乐趣的同时,也给他带来几许不解──他是小说家,最善于“因心造境”,更懂得“因境造人”。他笔下的人物,满身光影。怎忘得了他的《烟壶》呢?那是他所有小说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其实那故事并不长,说的东西却很多,很丰富。几乎是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特征,审美习尚,技术水平和时代风貌,都以一种深情而饱满的情怀给刻画出来了。不可思议的是,却仅仅是一个中篇的篇幅。直到今天,多少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乌世保,记得他的言行举止,那么鲜活,那么立体,有血有肉,有汗有泪……他是一个只懂吃喝玩乐,一无所长的八旗子弟,但邓老偏爱他。清朝灭亡,这些靠祖上留下一些珍玩过日子的纨绔子弟,很快就坐食山空。但邓老偏爱他,让他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即使是蹲大牢,也让他蹲出个春天来──他在牢里认识了堪称异人的内画壶大师聂小轩,聂不但画烟壶内画技艺高超,同时也是身怀绝技的瓷器古月轩烧製艺匠。为免一身绝艺失传,不但收他为徒,还把女儿嫁给他。当然,聂小轩也是邓老偏爱的人物,他谦卑,为人正直,情操高尚。因不肯烧製绘有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的行乐图烟壶,不惜自断手臂。

  邓友梅的小说,民俗是他的独特视角。他了解老北京,尤其是旗人的生活状态。《烟壶》、《那五》讲述的都是旗人子弟的故事。京剧、古玩、养鸟,各式各样的玩法,构成一幅完整的老北京风情画卷。另一个特点是小说背景绝不含糊,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把实事实景融入小说里。《那五》前半部是旧社会,后半部是国民军伐时期到八路军解放北京。而《话说陶然亭》则是“四人帮”时期。形形色色,好看得不得了。

  今天,来到黑风洞,忽然想起邓友梅,不经不觉他老人家已九十三岁高龄了。抬头仰望洞顶,天外光影,令我“惊艳”,是太动人心弦了。在此遥祝邓老健康长寿,岁月静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