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深圳东山寺的天王殿。\作者供图
东山寺是传承中国禅宗“东山法门”的岭南名刹。“东山法门”指五祖弘忍禅师的法门,因五祖住在湖北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部,因而叫做“东山”。该寺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所城旁,坐落于龙头石山南侧的山腰上,背山临海,俯瞰大亚湾。龙头石山不高,海拔一百多米,据说因山脊无树,光秃发亮,形态酷似南北而卧的昂首巨龙,故得其名。“龙头”是花岗岩石群,叫做“龙头石”,相传古时有一只巨大的大鹏鸟降落此石造化,因此龙头石山又名“鹫峰”。
东山寺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一三九四),一代风水大师赖布衣云游大鹏湾,路经东山龙头石山,发现该地有紫霞光,认为是吉祥之光,便告诉当地村民,此为胜地,如在此建一座庙宇,可保一方平安,于是建成了东山寺。上世纪五十年代此寺遭受严重破坏,寺内大鐘、塑像、匾额、琉璃瓦以及一大批文物均被砸碎、焚毁,仅存一座牌坊、一座石塔,两根吊钟的石柱。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当地村民及华侨等善长纷纷捐献,古寺才得以重修,在二○一二年重新落成。
进入寺门,仰头便见仿古明清风格建筑的天王殿,门外前柱上悬挂一副楹联,曰: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种甚因,得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楹联上款题有“岁次庚寅初秋之吉”,下款题有“莽园指墨敬书于穗城”,知是郭莽园在二○一○(庚寅)年初秋吉日写于广州。郭莽园是广东汕头人,西泠印社社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画院艺术顾问、中国手指画研究会顾问、世界中华美食药膳研究会顾问、水墨村村民等,早年受业于陈半醒、赵一鲁、梁留生诸耆宿,修习诗词、书法、篆刻、国画,根基扎实。作品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广州、西安、澳门、香港、澳洲、韩国等多地展览。出版有《莽园画集》、《莽园册页》、《郭莽园.狂狷与性灵》、《中国指墨》、《百年中国画家书法》、《潮汕工艺寻踪》等书籍。据传此联是民国李亭龄所撰,刻在山西小西天无量殿门两侧。李氏于民国初期在山西临汾隰县担任八年知县,颇有政绩云。
全联三十二字,上下联各十六字,皆以五分句(三、三、四、三、三字)组成,蕴含深厚的哲理与佛教思想,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对因果律和心性修行的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