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七年美国天主教会本笃会,在北京创立辅仁大学,倡议者是《大公报》的创办人英敛之,英敛之一九二五年创办了为天主教人员进修中国文史而设的辅仁社,大学之名来源于此。一九二六年英敛之去世,将自己的未竟之业托付陈垣。辅仁大学从创校之日起,直至一九五二年并入北师大,陈垣始终担任校长。
辅仁大学的国文课,不隶属中文系,由陈垣校长直接主持,所用教材由校长亲自编选,内容多半为先秦历史名篇,于学生的深造中国文史非常有益。他在家书中说,“教书可以教学相长,教国文尤其可以借此练习国文,于己有益,必有进步。”
一九一九年陈垣由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主持受洗入基督教,由于他长期担任辅仁大学校长,常有人误以为他是天主教徒,也有人误以为他是回教徒,他著《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等佛教史学论著,与佛教业也结下不解之缘,署名自称圆庵居士,与本字“援庵”同音,他所有宗教史研究文字,对于宗教教义,几乎从不置评,他与多种宗教的复杂关系,非一语可以尽之。他曾明确说过,“我实为一宗教史研究者而已,不配称为某某教徒也。”
陈垣是广东新会人,字援庵,生于一八八○年,出身于药商家庭,早年就读于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博济医学院,接受过现代西化的科学训练。陈垣治史学之初,依据张之洞《书目答问》搜集材料研读,一九一三年他以议员身份赴北京参加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从此定居北京。一九一七年著《元也里可温教考》,开启他的史学生涯,对于中国宗教史的研究,他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和陈寅恪并称“南北二陈”。《元西域人华化考》、《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等,是他的主要学术著作。
王国维、陈寅恪、陈垣、汤用彤等人在中国西北舆地、中西交通、汉文宗教、佛教历史、历史文献等方面能够超越戴震、钱大昕这些乾嘉学派的大师,主要得益于西方汉学家如伯希和、斯坦因等人的研究所带来的启发,这些汉学家们真正作出贡献的领域,其实不是汉学,而是中国人向来忽视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领域,其基本方法,是首先学习掌握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陈垣在研究元史过程中,自学了蒙古文,汤用彤的佛教史研究,受益于他的梵文和巴利文。
作为史学界前辈,陈垣在北京生活了近一个甲子,加上此前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地任教授,他培养出大批卓越的史学家,桃李满天下。邓广铭、白寿彝、郑天挺、韩儒林、方国瑜、史念海、柴德赓、臺静农、姚从吾、冯承钧、翁独健、岑仲勉、周一良、启功、周祖谟、刘乃和、单士元、蔡尚思、容肇祖等等皆出其门下。其中余逊(余嘉锡之子)、柴德赓、启功、周祖谟,更被称为“陈门四翰林”。曾在辅仁授课的名教授不可胜数,以刘盼遂、高步瀛、顾随广为今人所知。
在写给子女的家书中他说,“《孟子》《论语》宜熟读,文气自畅;曾读过之古文,亦宜常温,此古文也。至于今文,吾极欲汝看一家好论说之报纸。天津有《大公报》,其社论极有法度。”作为一位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大学问家,他把写字作文,视作一个人应该并能够拥有的艺舟之双楫。
(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