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菜原名“新安盆菜”,由于深圳、宝安及香港在清代属新安县管辖,这些地区都有吃盆菜的习俗。盆菜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据说在七百多年前的宋朝末年,大将文天祥率军队被元兵追杀,过伶仃洋逃至新安县固戍滩头(即今日的沙井),部队缺乏粮食,附近渔民将平日贮存以作出海之用的食材,煮熟后放在木盆放在滩头,让宋军围盆而食。后来部分新安县乡民向南迁徙,盆菜习俗流传至香港新界。另一种说法是,宋帝赵昺与群臣为逃避元军,随宋军逃亡至新界地区,村民以家中木盆作为容器,将食物层层叠放于木盆上献给皇帝和军队吃。
盆菜和九钵,两种都是客家围村的筵席菜。经济环境较好的村民,就会设九钵宴客。九钵又称为九碗,与历史悠久的中原食制,同出一源。香港围村人的习俗,在庆祝新春时吃九钵,不会吃盆菜,而吃盆菜一般是在婚嫁、满月、寿辰、点灯和拜祭先人时举行。
围村的九钵(或称九碗),是将九道不同的菜式放在九个瓦钵或开口大碗中,以九道佳肴奉客,以示隆重,亦寓意长久吉祥。九钵的菜式比盆菜做得更讲究。二○○○年代开始,屏山邓氏家族以九钵加盆菜来宴客,以示隆重。开席先上柴火烧猪一只分食,寓意红皮赤壮。九钵的菜式随主家决定,通常包括:陈皮鸭汤、黄酒鸡、盐油水浸乌头、豉油王煎大虾、炸门鳝、芋头扣肉、鸡汁花菇、子薑菠萝、甜酸猪手,再加上大桶的鸡油饭,最后上一个传统盆菜放在中间,用炉加热保温,盆菜是酸笋炆猪肉、猪皮、腐竹和白萝卜。
据说百多年之前的社会阶级观念、主仆关系分得很清楚,下人或耕种、养鱼的工人日常是不可以进内堂用膳,每有喜事,将所有菜肴以木盆盛着,在门前空地设席,让下人和工人进食,即发展成后来的盆菜。
盆菜宴和本地一般的传统筵席不同,事前是不发请帖,只会在门口贴张红纸,村中兄弟看到后,到时便会自动赴宴来吃盆菜,过程中亦没有迎宾、敬酒、送客等仪式,客人只管吃和谈天说地,吃饱了不必道谢便回家,吃剩的食物也可以拿走。
盆菜的另一意义是“承认转变”,以往村民举行嫁娶时若没有设盆菜宴,村中是不会承认该婚姻的;添丁的“点灯”仪式会吃盆菜,代表承认孩子的男丁身份,吃过盆菜宴后,这初生孩子便是村中一员,有太公财产的继承权。
元朗厦村是保存传统婚嫁的新界乡村,结婚前七天,男家会在村公所张贴通告请饮。结婚前一天,男家会举行“开厨”,象征新家庭成立。传统的厦村习俗,是在结婚当日,男家由上午十时开始以盆菜招待自家亲友,以方便亲友食完继续耕作,散席后新人才进行拜祠堂及其他礼仪,晚上再宴请宾客,如此连续设宴三天。由一九九○年代开始,已改为结婚当晚摆酒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