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艺象尼德兰/头戴“可颂”的凡.艾克夫人\王 加

2024-12-31 05:02: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扬.凡.艾克画作《玛格丽塔.凡.艾克肖像》。\作者供图

  距今六百年的一代巨匠如何给爱妻画像?作为西方美术史中最早呈现画家配偶的作品之一,扬.凡.艾克为比他年轻十五岁的夫人所绘《玛格丽塔.凡.艾克肖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私密的视角。此次尼德兰艺术深度行,终于在古城布鲁日的格罗宁格博物馆(Groeningemuseum)中见到了这幅凡.艾克笔下的“小娇妻”。

  记得首次在画册上看到肖像中凡.艾克夫人的造型便过目不忘,源于脑海中突然唤起和艺术史毫无关联的桥段:美剧《老友记》中菲比为了嘲笑好友罗斯关于《星球大战3:绝地归来》中莉亚公主的幻想,而在咖啡厅中随手拿起两个丹麦葡萄卷举在头两侧的一幕。扬.凡.艾克在其代表作《阿尔诺芬妮夫妇像》中女主人公也戴着同款头饰,足以证明这种脑袋上像套着两个“可颂”的发饰,竟是当时尼德兰地区勃艮第宫廷女性的流行风潮。近距离欣赏这幅画作,能看出佩戴在宽鬓角上的角状头饰(Horned Headdress)其功能更像一个亚麻布头巾的造型支撑,使得垂坠的头巾能从鬓角后垂下并遮住头部后侧并搭在肩头。用两角头饰撑起来的白色温帕尔头巾(Wimple)顶端有几排带有褶皱的花边,此风格在当时被称为“克鲁泽勒”(Kruseler)。扬.凡.艾克当时早已声名显赫,爱妻的头饰考究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这造型看起来“头大身子小”。

  到现场看真迹,除了能切身感受画家的笔触、用色、画作的厚度层次这些无法在印刷品中完全还原的细节之外,还可以仔细欣赏历史同样久远的画作原框。扬.凡.艾克有个特点,习惯在画框上签名并标注日期。就像他在爱妻像的上下框边所作的那样。“我的丈夫约翰内斯于一四三九年六月十七日完成此画,我时年三十三岁。尽我所能”。大师用极尽精细的笔触将拉丁文签注描摹出了大理石般的质感,仿佛是雕在石板非绘于木板之上。由于西画并不像我国水墨画有落款的传统,其形式颇似我国传统书画的题签。当然,此个人习惯不仅可被视为其“炫技”的装饰手段,对于今日鉴定画作真伪也无疑是巨大的助力了。

  值得一提的是,扬.凡.艾克还将其座右铭“尽我所能”(ALS ICH KAN)写在了框上。画家在为爱妻造像两年后便撒手人寰,这幅在其辉煌艺术生涯末期完成的私密肖像无疑是他尽力而为之的范本。画中的凡.艾克夫人以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节勾勒而成,黑色背景、红色外套加白色头巾的色彩组合简约大气,且将她白皙的脸颊从这三大色块中衬托出来。其四分之三半身坐姿肖像的造型,日后更成为了西方肖像画艺术最经典的姿势之一。从人物本身而言,凡.艾克无疑是力图精准还原本人最真实、不加修饰的样貌。毕竟玛格丽塔的高发际线让人很难想像她才三十三岁,而她的左眼似乎略有斜视,上述外貌微瑕并未被画家“修图”美化,其“求真”的艺术理念可见一斑。

  一张尺幅不大的爱妻肖像,足见扬.凡.艾克对于细节的偏执,比如对各种布料质感的还原。玛格丽塔优雅的红色长袍应是羊毛材质,领口和袖口是毛茸茸的皮草,棕灰色相间的毛料大概率是由松鼠毛制成,头顶的温帕尔头巾是亚麻布……对于面料材质肉眼可见的高还原度,画家已将经他手优化的油画技法运用到炉火纯青。正所谓画龙点睛,玛格丽塔炯炯有神的双眼也是此作的亮点之一。画家不单如实描摹了她的棕黑色瞳孔,更是巧妙地用两笔白色颜料来“点睛”,在营造出清澈通透的眼神之余,还仿佛呈现了房中的窗户折射。讬扬.凡.艾克的妙笔生辉,我们在近六个世纪后,还能直面真实的、栩栩如生的凡.艾克夫人。

  半天时间逛完格罗宁格博物馆,意犹未尽的我又回到了第一间陈列有扬.凡.艾克真迹的展厅。再次盯着玛格丽塔夫人“可颂”头饰上温帕尔头巾的“克鲁泽勒”褶皱花边良久,想起凡.艾克那句座右铭,“尽我所能”。平心而论,大师真是过谦了。在我眼中,扬.凡.艾克身处他的时代,纵观整个欧洲大陆,其技法高度都完全配得上凯撒那句名言“我来,我见,我征服”(VENI VIDI VICI)。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