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什锦/历史悠久说鲁菜\方晓岚

2025-01-01 05:02:0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中国地大物博,各省各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分别很大,令食物的材料不同,加上民族众多,生活习俗不同,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烹调技巧和口味。而中华民族是一个重传统的民族,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有深厚的感情,这种心理虽然对外来食物可能有一定的排外性,但在历史上有利于地方饮食的稳定性和技巧、风味的传承。

  早在唐朝时期,文字记载中已出现了“南食”、“北食”、“胡食”、“素食”等名称,西北、东北及中原地区的食馔,称为“北食”,华东、福建、湖南等南方地区的食馔一律称为“南食”,当时的广东、广西、云贵等地,仍被认为是蛮夷之地,未曾入列。明朝开始,出现了“姑苏筵席”、“京都风味”等名称,亦开始用“帮”来称呼,例如“川帮”、“湘帮”、“徽帮”、“闽帮”等,别具江湖色彩。清康熙时期,朝廷重置省界,清末民初,中国文字改革,开始有以地区性的“菜系”名称,例如“川菜”、“淮扬菜”、“粤菜”、“鲁菜”等,后来形成了以省为名号的中国八大菜系,在选料和烹调方面各有特色,风味各异,百花齐放,令中华饮食闻名天下。

  鲁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首,又称为山东菜,起源于春秋战国,到了唐宋时期已完全形成,是中国所有菜系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鲁国和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尤其是靠山面海的齐国,物产丰富,为饮食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齐桓公不但成就了霸业,他的大臣易牙,就曾是善和五味的名厨。

  春秋时期,鲁菜不仅在选材、烹调、食器、礼仪等方面已经做得非常讲究,而且还注重卫生,追求摆设和刀工的艺术性,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饮食方面的文明程度为当时全国之冠,是中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秦汉时期,山东的经济更是空前鼎盛,饮食趋向奢华,而烹调技术的多元化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北魏的农学家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对山东地区的烹调技巧作出了全面的总结,详细阐述了煎、炒、烧、溜、烤、蒸、醃、腊、炖、糟等技巧,反映了当时鲁菜的高超技术。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东地处黄河入海口,海岸线很长,盛产海鲜,所以鲁菜以烹海鲜为着名。鲁菜中最重视的清汤是菜式和羹的灵魂,汤色奶白,鲜味香浓,等于粤菜中的高汤,但鲁菜中汤的出现,相比粤菜的高汤起码早了两千多年。

  鲁菜自古以来,都是以民间菜式为主,著名菜式有小葱拌豆腐、鸡丝拉皮、糟溜鱼片、木须肉,回锅肉、山东烧鸡、烤鸭、四喜丸子、葱爆羊肉、炸溜肝尖、汤爆螺片、葱烧海参、红烧茄子、糖醋鲤鱼、油爆里脊、二鬆笋桃仁、锅塌豆腐、拔丝山药等,这些菜式都流传至今。

  鲁菜基本上分三个派系,包括精于烹调海产的福山胶东派,和以德州、泰安菜式为代表的济南派,还有一重要派系就是孔府菜。由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影响,历代帝王和权贵名流都成了孔府的客人,本来在汉朝只是清贫的文人之家,到了宋朝已是具规模的贵族府第,宾客如云,门庭若市。几百年来,孔府竭尽所能接待这些络绎不绝的各层次贵客,于是就形成了各种餐饮规格,逐步发展出丰盛的孔府菜,即鲁菜中的大宴客菜。孔府菜讲究刀工火候,着重调味,大大地提高了鲁菜的烹调水平。著名的菜式有:当朝一品锅、红烧鲍鱼、蟹黄鱼翅、鹿筋扒鱼翅、玛瑙海参、鱼唇扒鱼皮、鸭膀扒干贝、鸡鬆、扒甲鱼裙边、琼浆燕窝、神仙鸭子、芙蓉干贝、芙蓉鸡片、鸭掌烧猴头、奶汤鸭舌干贝、油爆肚仁等等。

  鲁菜进入宫廷是在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兵部尚书郭宗皋是山东福山人,他带来了两位家乡的鲁菜厨师做家厨,有一次他把家厨荐给宫里为妃子做寿宴,菜品赢得了皇帝和文武百官的称赞。从此鲁菜厨师大量被聘入宫成为御厨,达官贵人也争相雇用山东厨师作为家厨,鲁菜名声大噪。公元一四二一年明成祖迁都北京,鲁菜随迁都成为皇家及官府菜,到了清代更广泛流传至民间,例如著名的北京烤鸭。

  清末民初,天灾频频,山东人大量向东北三省移民寻找土地,称为闯关东,他们直接影响了东北三省的饮食习惯和菜式,而东北的北方麦食文化,也推动了山东麵点饼食的发展。山东的民间小吃花样繁多,手工精美,经济实惠,著名的有:韭菜盒子、山东薄饼、山东大饼、葱花饼、葱油饼、糊搨子、豆渣饼、菜团子、玉米菜饼,甜食有拔丝苹果、拔丝香蕉、蜜汁栗子、红薯饼、糯米枣、挂霜地瓜条、糖拌梨丝等等,款式多不胜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