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白话文人物志/黄 侃\李春阳

2025-01-16 05:01: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一九一四年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软禁在北京钱粮胡同,黄侃冒着风险进京搬去和老师同住,一面侍奉先生起居,一面日夜听先生讲学论道。同年经文科学长夏锡祺推荐,黄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授,讲授《文学概论》《词章》《中国文学史》《文心雕龙》等课程,先后五年。

  黄侃是章太炎最有学问的弟子,饱读诗书而不轻易下笔,因信奉“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誓五十岁以前不著书,不幸在虚岁五十之年突然病逝。章太炎为其撰写《墓志铭》曰:“岂天不欲存其学也?于是知良道之不可隐也。”

  一九三四年黄侃在南京自建三层小楼,取名“量守庐”,取陶渊明“量力守故辙”的意思。他的门匾请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委兼秘书长叶楚伧题写,据说是为了让各派系的特务组织不敢上门骚扰。上层六间屋全部作书房用,藏书十万馀册,家境富裕使他坐拥书城。其父黄云鹄做过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致仕后做过张之洞办的两湖书院院长。黄侃少年早慧,过目不忘,一生嗜书爱酒,章太炎以联“遇饮无人徼酒户,得钱随分送书坊”相赠,在东京留学时加入了同盟会,也是在东京,拜章太炎为师,他同时还拜比自己年长仅两岁的刘师培为师。黄侃早年给《民报》写过很多文章,最有名者是署名“奇谈”所写《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此文一出,《大江报》被封,主编詹大悲被捕,那正是辛亥年的武汉三镇,革命的火药桶即将点燃。

  章太炎曾说,“季刚始从余学,年逾弱冠,所为文已渊懿异凡俗。”除了学术著作论文,黄侃一生写了大量诗词,延续“诗言志”“言为心声”的古典传统。他说,“物理无穷,非言不显,非文不传,故所传之道,即万物之情,人伦之情,无小无大,靡不并包。”

  “若夫文章志初,实先韵语,传久行远,实贵偶词;修饰润色,实为文事;敷文攡采,实异质言。雕饰愈甚,则质日以漓;浅露是崇,则文失其本。又况文辞之事,章采为要,尽去既不可法,太过亦是招讥,必也酌文质之宜而不偏,尽奇偶之变而不滞,复古以定则,裕学以立言,文章之宗,其在此乎!”

  其弟子曾缄(慎言)一九四五年为《量守庐词钞》作序,“本贵家公子,少年革命,遍交当世贤豪。意气甚高,倜傥自喜。中年以后,尊为人师,马融授徒,不废声伎。迂拘者议其儇薄,寒俭者震其高华。先生皆不与争,而词则缘此益进。”

  黄侃对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不同,不仅有清醒的意识,且有精到的论述。胡适公开提倡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以追求“言文一致”为目标,其极端尝试并不是口述实录体,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所谓“写话”运动。

  “言辞修润而成文章,而文与言讫于分乖者亦有故。撰述之家求其文字之简当,或志在行远,亦必美其采章,简与美相承,自与造次口头不能同状。言在唇吻,随世迁流,文著于书,其性凝固,故自尔雅解诗书之诂,輶轩记绝代之言,常语趋新,文章犹旧,方圆异德,故雅俗殊形矣。

  钝拙之夫,自愧不能文事,竟创怪说,以愚世人。人性懒惰,勤劬者少,从被之说,既省精力,又得声名。”

  “学问文章,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以高明广大为贵”,“人类的一切学问,当以正德、利用、厚生为三德”,这是黄侃的话。

(二十六)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