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电影,属于两种不同的媒介。香港电影资料馆近期举办一项有关香港电影与文学关系的活动,名为“舞文弄影”,精心挑选了十七部电影公开放映,颇受欢迎。一百二十多个座位的影院,几乎场场满座。
选映的其中一部电影是由原名严庆澍的多产作家阮朗原著和亲自编剧的《华灯初上》,这是一九六一年由长城电影公司摄制的黑白国语片,李萍倩导演,李嫱、平凡、王熙云、金沙、苏秦、童毅等主演。这部影片设有“映后谈”环节,浸会大学电影学院吴国坤博士和严庆澍的儿子、导演严浩,以及曾在严庆澍任编辑主任的《新晚报》当了多年记者的郑纪农和笔者获邀出席。
影片故事大致是:汪玲(李嫱饰)为了照顾患病的父母和年幼弟妹,隐瞒家人去当舞女,在舞厅邂逅海员朱秋实(平凡饰)。两人谈婚论嫁之时,却因男方醉酒失约不辞而别。玲母(童毅饰)旧病复发堕楼命危,汪玲为筹钱救母,无奈被迫卖身,受尽委屈,惜母亲最终返魂乏术。父亲(金沙饰)发现女儿沦落风尘,痛心不已。汪玲欲脱离欢场,奈何债务缠身,难逃魔掌……李萍倩拍得流畅细腻,将社会写实糅合爱情文艺,刻画大都市五光十色背后的阴暗面,同情为家庭牺牲个人幸福的女性,流露出充沛的人文关怀。
影片放映后,严浩分享其父亲的工作与生活点滴。他表示,拍摄于六十多年前的《华灯初上》,他是第一次观看,因为一九六一年他才是一个九岁大的小孩子。他欣赏影片内容真实反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普罗大众困难的生活境况,导演和演员出色,令剧情紧扣观众心弦。严浩说,当看到剧中李嫱面对不幸的遭遇,却不知如何应付时,连他都有点不忍心看下去,深怕李嫱会遭到更大的不幸。
严浩又指,父亲热爱从事的新闻工作,每天一早出门上班,严浩尚未起床,经常到夜深严浩睡觉了才回家,所以严浩打趣说,他见父亲的时间加起来不及郑纪农和我等《新晚报》同事那么多。
事实也是,我们尊称的“严老总”有许多过人之处。他工作起劲,每天上午九时到下午一时干完繁重的编务后,到饭堂草草吃过午饭,接着回编辑部伏桌小睡一会,睡醒之后继续挥笔写稿。他才思敏捷,写作速度很快,每小时可以写二三千字,为了供应多份报章每日连载小说,日写逾万字是常事,他活像“写稿机器”,造就了他为人津津乐道的创作传奇。
严庆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香港和内地都大有名气,著作等身,笔名除阮朗外,还有唐人、颜开、江杏雨、陶奔、张壁等等,创作了长短篇小说、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共七八十种,是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华灯初上》是他的原著小说,并以颜开的笔名改编为电影剧本。他以唐人笔名写成的《金陵春梦》巨著,在五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拥有无数读者。他留下数以千万字计的文学作品。
吴国坤博士看完《华灯初上》后,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谈论他的看法。他还在一篇为电影资料馆撰写的论文中认为,《华灯初上》是香港通俗文学中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小说以冷静的手法描写一名夜总会舞女的坎坷命运,以及战后香港夜缤纷的都市社会。阮朗的作品多数以批判现实主义的笔法描绘和刻画现实社会的人生百态,蕴含着他对人事的鞭挞与同情,通过文学艺术的魅力感染读者。
我看了影片,听了几位朋友的映后谈,深有同感,并油然忆起“严老总”的种种优点。他既是我的直属上司,也是我由衷尊敬的恩师。他性格爽朗,积极乐观,亲和谦厚,热心扶掖年轻人进步,我是受他爱护提拔的同事之一。他虽然离开了我们四十多年,但他亲切的音容笑貌仍常在我的脑海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