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过生日时,婆婆给了我一个大红包。
好像是从前年开始的。每逢我、老公、儿子生日时,婆婆都会送我们一个鼓鼓囊囊的大红包。
老公说,可能妈妈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开始有意无意地把钱转给我们。
那一回,我点数时发现了一个小细节。一叠崭新的人民币,号码都是连着的。但是很奇怪,尾数全部跳开了“四”和“七”。
一个月后,老公过生日,婆婆又给了一个大红包。我再次发现了相同的细节。不由好奇心起,微信问婆婆。婆婆说她不喜欢“四”和“七”,所以也就不送给我们了。原来如此。我把这个细节告诉了老公。老公说妈妈一定很欣慰,因为她的良苦用心被我看到了。我想像着婆婆一边数钞票,一边把“四”和“七”抽出来,那谨慎的举动是她对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春节回老家探亲。偶然看到妈妈戴着老花镜在翻一本日记本。凑过头瞧一瞧,满满写着的竟然是菜谱。妈妈用不利索手机,不懂“下厨房”这些APP。她有时刷“头条”,看到好的菜谱就用笔记在本子上。日记本里还有节日菜单。正月初二午餐八个菜,晚上饭店。正月初三中午又八个菜,晚上火锅……掐指算算,那些菜单涉及的日子正是我们回家过年的日子。
妈妈还执拗地不同意我们插手做家务。每次过节,我就变成了白吃白喝的游手好閒一族。在妈妈心里,哪怕女儿已经五十岁了,她还是把女儿当作孩子来看。返沪时,老公的后备箱里,自然又塞满了妈妈沉甸甸的爱。
抵沪已近晚餐时分,去家附近的商场,发现开了家新餐厅,名叫:捡角。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探寻的兴趣升起,于是进店用餐。从餐牌上得知,“捡角”是台湾闽南话,意指废物。
老板是台北人,祖辈售卖卤肉饭起家。早年,他拒绝接手家业,常被父亲大骂“捡角”。直至父亲去世,他才幡然醒悟,做父亲做过的卤肉饭,走父亲走过的路,才找到心灵的寄托。他开了“捡角”餐厅,专售卤肉饭,这个“骂名”承载了老板对父亲的无尽思念。
这间怀旧餐厅,还原了台湾古早味,装修摆设极具家的温馨之感。我们点了北部艋舺卤肉饭、林森北大肠拼小肠(大糯米肠蘸卤肉汁、小香肠包蒜片吃),还有烫青菜、贡丸汤、台南义丰冬瓜茶等等,味道都很好。餐厅服务员见我爱吃卤肉,又免费添加一份,亲切得像家人一样。
回家路上我想,爱的表达方式千千万万,用父亲“爱之深责之切”的骂语来时时提醒自己,也算是奇特的一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