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游新界西\殷楚红

2025-02-10 05:01: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依山而建的人行天桥坡道。\作者供图

  读书期间,常在港岛四处游走探秘,惊叹于港岛旧区城市构成之精巧,建筑、自然、文化、历史在如此紧凑的环境中高度融合,方寸之间,尽显风情,刻板印象中的新界则相对大尺度、“粗线条”。然而一次葵芳至荃湾的citywalk(城市漫步)则完全颠覆了这一认知。

  葵芳不临海,虽无开阔的海傍和壮美的海景,但在一众高层住宅之间“凹陷”下去的葵涌运动场,则成为周围居民运动、散步、纳凉、晒太阳的绝好去处。沿着体育场外围的山坡上行,远望到颇具特色的葵盛西邨,与建筑主体分离的巨大电梯塔和悬挂于外墙之外、由裸露的悬挑樑支撑的连桥使整个建筑充满“粗野主义”的色彩。严格上虽有人争议其整体既无外露的主体结构,又无大量裸露的建筑材料而不能算是标准的粗野主义建筑。但即便如此,仍能看出其色彩涂料下俊朗的“骨相之美”。反之,这些色彩也令其更协调地融入周边环境,成为亮丽城市色彩的一部分。

  沿葵福路一直北行,渐入工业区,眼前尽是大玻璃窗的办公大楼,或是相对封闭小窗的工厦、仓库。双向四车道的沥青车路上大货车时而呼啸而过,隆隆的机械声不绝于耳。本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业图景因青黛色的远山和湛蓝天空上滚滚的白云竟而生出一种壮美之感。起伏的车路两旁除了成片的工厦,偶尔可见点缀其间的护坡上的“绿洲”,一丛丛的绿那样自由奔放地从坡顶“流淌”下来,人行天桥的坡道干脆依势而建,像是闹市的行山径,匆匆的步履在这里都似乎慢了下来。天桥的顶盖与栏河都是素混凝土色,在时间的侵蚀下有些斑驳,顶盖上甚至长出好几株同种小植物。正心想不知是何种鸟雀的杰作,便突然见到一棵扎根一侧的类似松树的大树,沉甸甸的树枝微微下垂,正对下方天桥顶的幼苗,好一个“舐犊情深”!五六米高的天桥由单排混凝土柱支撑,柱上似有曲线暗纹,理性告诉自己这些基础设施的结构构件通常不会有太多艺术雕饰,直到看到远处几棵柱身尚未彻底清除的藤蔓植物,才豁然开朗,岁月早已将这些植物的血肉肌理刻在柱上,无论植物本身是否存在。城市在许多人眼中是无生命、无感情的人造物,但其实,这每一个小小细节都是她无声的诉说,说她的自然,说她的历史,说她的创伤,说她的骄傲。

  下了天桥,便是荃湾,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火红的春节气氛又仿佛回到出发的起点,中间嘈杂的车路,连排的工厦,轰鸣的机械和各式各样奇妙的发现似乎是一卷城市画册中的隐秘的褶皱,不轻易被人发现,却正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