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自由谈/巧遇“臭食”\周蜜蜜

2025-02-12 05:02: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年廿九,冬阳高照,饭后漫步东岸板道,顺便走入维多利亚公园年宵花市。岂料,刚到入口,就闻到一阵阵的臭豆腐味道,同行的妹妹大叫受不了,掉头即走,打道回府。

  移居海外多年的她不知道,其实这种味道在香港曾经随处可寻,又有甚者,在北角的新光戏院,附近的街道布满了卖臭豆腐的小贩,阵阵飘臭,直冲入戏院看客的鼻子,他们不仅不嫌弃,还等中场休息时,马上跑出去光顾,即买即吃。

  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臭豆腐这种食物存在是通过一位政论写手。到了香港,我生平第一次捏着鼻子、硬着头皮尝臭豆腐,确确实实体验到“闻起来很臭,吃起来吃香”,不禁哑然失笑,那感觉很奇妙!

  有一次参加文化人聚会的晚宴,席上竟然有煮臭豆腐这道菜,与街头上买卖的油炸臭豆腐截然不同,筵席上的臭豆腐是淮扬风味的传统菜式,同席的一位美食散文家赞不绝口,矢言要写一本专书。

  事实上,中国的“臭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食物通过发酵或特殊工艺,将“臭味”与“鲜味”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风味。粗略了解一下,大约有几种经典臭食,也各具科学、文化与地域特色:

  常见的臭豆腐种类有:长沙臭豆腐,以黑卤水浸泡发酵,油炸后外酥内嫩,配辣椒酱提鲜;绍兴臭豆腐,使用臭苋菜梗卤水发酵,臭味更浓烈,油炸后蘸甜面酱食用;徽州毛豆腐,豆腐表面长满白色菌丝,煎製后菌香与臭味交织,口感绵密。

  臭鳜鱼:鳜鱼经木桶盐醃发酵六至八天,鱼肉紧实如蒜瓣,臭味主要来自三甲胺代谢产物,烹饪后鲜味突出,成为徽菜代表。

  宁波三臭:包括臭苋菜梗、臭冬瓜、臭芋艿梗,以“臭滷”发酵。臭苋菜梗被称为“中国最臭食物”,发酵液黏稠带酸臭,但入口有野菜鲜香。

  北京豆汁儿:绿豆发酵后的酸浆水熬製,气味类似泔水,但老北京人认为其酸中带甜,配焦圈和咸菜食用。

  绍兴霉千张:千张(薄豆腐皮)自然霉变,表面生成黄绿色霉菌,蒸製后霉香浓郁,口感粉糯,制作工艺复杂,需精准控制温湿度。

  臭食中蕴含着生存智慧,古代保鲜技术有限,发酵成为保存食物的必要手段。例如,徽州臭鳜鱼源于商贩为运输鲜鱼而盐醃发酵的无奈之举。由于人类舌头无法感知臭味,而发酵产生的鲜味(如谷氨酸)直接刺激味蕾,形成“闻臭吃香”的矛盾体验。臭食还包含地域身份认同,如北京豆汁儿是老北京人的身份符号,宁波三臭则是当地人“以臭为鲜”的饮食骄傲。从健康价值方面来看,发酵食品含益生菌等,可改善肠道菌群、降低炎症反应,如腐乳中的异黄酮有助于调节血脂。

  说到底,中国的臭食不仅是味觉的挑战,更是微生物学、地域文化与生存智慧的结晶。从“臭”到“香”的转化,体现了人类对食物边界的探索与适应。若想深入体验,不妨从相对温和的臭豆腐或螺蛳粉开始,逐步解锁这份独特的饮食哲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