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英街街口。\作者供图
最早踏上香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沙头角的中英街。那时,内地居民访港的大门还未洞开,来深圳的游客除了参观“三天一层楼”建设速度的国贸大厦,内地首个微缩景区锦绣中华等,少不了去中英街观光购物。要想成行,得办理特别通行证,由于僧多粥少,我所在企业集团每月的指标,往往不足半月即用完,不得已,本地员工得谦让,先就着内地客人去。
我和同事终于走进了中英街,迎面看见显赫立在街头的界碑和古井,碑上字迹已经斑斑驳驳,沐风栉风百馀年,透着一股屈辱的苍凉感。再往里瞧,界碑沿街一溜排开,碑这边属深圳,碑那边属香港。说实在的,这条狭窄的街面,超出了我的想像。它偏于青山田原一角,很有些置身乡下的感觉。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港店多售卖首饰、药品、手表、时装、日用百货等免税商品,种类和价格都很有吸引力,但游客是不能越界的,有的港店在门口挂张布帘,店员在门口招徕生意,有人趁管理人员不备,快步越界购物,布帘一遮,啥也看不见,钱货两讫后,再由店员左右张望,告知游客离店,这种“捉迷藏”屡见不鲜。游客逛了买了,拎着大包小包心满意足而归。
转眼到了一九九八年,证券行业组织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秘书赴港参观,这才正儿八经去了趟港九的繁华街市,到中英街暂告一段落。初来乍到,新鲜感十足,在水深浪湧的维多利亚港岸上,两个年轻人在垂钓,一条条泥蜢鱼上钩,我惊讶在这船舶穿梭,高楼列岸的水域,竟有这么多的鱼,赞叹钓者身手不凡。正值周末,尖沙咀的钟楼广场,休假的佣工数不清,老乡会老乡,她们三五一堆,或窃窃私语,或开怀大笑,构成香港独到的一道风景。从天星码头乘渡轮到对岸,在宏伟壮观的香港会展中心,仰视飘扬了一年馀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继而坐有轨缆车上太平山,沿陡峭惊险的山体到达顶峰,在艳阳下俯视眺望,湛蓝的海水衬着浅白的楼海,那种美感,无以言表……
二○○二年,深圳放开办理居民出国护照,我拿到烫金国徽的红本本,出国旅游了,好几次是往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乘国际航班飞往目的地的。记得首次跟团出国,领队是一位年轻女孩,一过罗湖关,她操粤语讲了有关事项,末了强调勿脱团不归。其实,随着国家的富强,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种现象属凤毛麟角。
航班从国外返港,按规定持护照乘客可在港逗留七天,遂小住两日。在开往荃湾的地铁上,我身边一位大男孩翻看着一沓飞机照片,与之搭讪,得知他是技术职校生,閒时爱到机场看飞机起降,兴致来时随手拍下。他说,他最青睐大飞机,最喜欢中国国航的“凤凰”司徽,希望国家也能造出大飞机,将来乘飞机到向往的首都机场三号楼降落。我相信他的愿望一定可以实现。在荃湾,路遇一家区办公共图书馆,馆不大,里面座无虚席,一个个读者专心阅读。我还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参观了“香港故事”的展览,这个展从“史前时期的香港”到“现代都市及香港回归”,分八个专题,内容涉及香港的方方面面,观后大有裨益。
话说回头,前些年我重游中英街,办证只需将二代身份证,分别在两台自助终端机上各感应一次,一张卡片式通行证随即从机内吐出,方便快捷。街还是这条街,变化得漂亮了。如今越界到港店购物,尽管大大方方过去,只要不擅自进入对面的村巷就无人干预。中英街还设了历史博物馆、浮雕墙和警示鐘等,抚今忆昔,史实生动,不仅内地的居民游客观赏,香港居民也看,商业氛围中增添了文化气息。
从中英街这个“小世界”作起点,一步步深入港九腹地,迈向亚非欧美“大世界”,圆了我一个从小不敢做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