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中,毛笔是重头。“邹紫光阁”和“周虎臣”,清代著名四大毛笔笔庄中的两庄,都在江西省临川县(今进贤县)文港镇。文港镇的前塘村,是邹紫光阁创始人的故里,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江西省列之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节期间随先生访故里前塘村,看望亲人亦感悟毛笔之乡的古今。先生姓邹,与邹紫光阁创始人同村同族同祖。邹家祖上由山东邹县迁来,从树立在村口的碑文可知:前塘村是“东鲁世家,邹氏宗族堂号,来自五十六世天经公封东鲁国公”,有“东鲁名家製笔的历史”。
清朝书法家、翰林李瑞清为“邹紫光阁”撰写的匾额,成为笔庄世代的招牌。开业之后,邹紫光阁以前塘村为毛笔制作基地,以武汉为销售中心,民国时期将业务拓展至上海、南京、重庆,依托中国这一悠久的文化传统,将毛笔生意做到了全中国(包括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据统计,二○二三年出自文港镇的毛笔达八点二亿支,占毛笔市场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临川才子之乡、文港毛笔之乡、前塘名笔故里。史上很多显赫的名人,如王安石、晏殊、晏几道、汤显祖等,得益于临川这一方人杰地灵的水土。一支好笔成为他们的心头好,让他们笔走龙蛇,文思泉涌。据说景德年间有一段佳话,晏殊赴京殿试,以潇洒飘逸的草书、清新婉丽的辞赋高中进士,有人问他何以得此殊荣,大文豪笑指手中笔盒,道:“此乃文港之笔助我也。”
至今每逢农历一、四、七日赶集,卖笔的、买笔的、淘宝的都来了文港镇。邹紫光阁和周虎臣这两支名笔,以羊毫、兼毫、狼毫连接古今,能行,能楷,能草,能画,长久以来被文人墨客使用和收藏。在时下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年代,它们不被钢笔、珠笔、铅笔、电子笔所取代,依然被人们得心应手地使用。
前塘村建筑以清代风和民国风为主,可循明代遗迹、名人遗迹和古树。为了保护邹、周两处毛笔作坊,有关部门在二○○四至二○○九年已做了测绘,并将其列为遗产。江西省文物保护中心制定了维修方案,确定采用“修旧如旧”的可持续技术。
在先生家的老宅前,年迈的堂兄口述历史,讲祖辈靠毛笔生意起家的事,讲我们的父亲被派往重庆公司任职的事,称赞他在笔杆上雕花刻字的高超技艺。这座“不可移动文物点”,石门上“玉树长春”的石雕字依然还醒目隽秀。
村里的每一座“不可移动文物点”,都有它们特别的故事。看着看着,我们心里酸酸的,这一片急待修复的“重点保护单位”,还能撑多久?它们何时才能重拾昔日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