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与事/临《曹全碑》\尹 画

2025-03-03 05:02:0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临《曹全碑》。\作者供图

  最初习字时,先我一步的文友告诉我,她是从临摹隶书《曹全碑》开始的。《曹全碑》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它的字形结构独具特色。舒展流畅的笔画,风致翩翩,看起来比方方正正的楷书容易书写。

  然而,临摹之难超越了我的想像。看似简单的横画,写出来不是歪歪扭扭,就是粗细完全失控。竖画呢,也根本直不起来。不过,这正是一个书法小白需要练习的。慢慢地,我发现了一些门道。写横画的时候,起笔得轻轻的,然后匀速运笔,到收笔的时候再稍微顿一下,这样写出来的横就有了《曹全碑》那种优雅的韵味。竖画得中锋用力,把笔稳稳地往下送,这样才能写出挺拔的感觉。

  特别是对“蚕头燕尾”的理解。这一笔法术语,最早见于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的《书谱》。它形象地描述隶书笔画起笔和收笔的特征:起笔圆润如蚕头,收笔舒展似燕尾,有一种“波磔之美”。“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

  细看《曹全碑》中的字体,就像搭积木一样,多一块少一块都不行。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两边会互相“照顾”,有的左边窄右边宽,有的右边长左边短,特别和谐。上下结构的字,重心找得特别准,不管怎么看都稳稳当当的。临写这些古朴又精美的文字,仿佛让我看到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在竹简上、石碑上认真书写的样子,感受到他们对书法的热爱和敬畏。

  临摹《曹全碑》时,有时我会想起家乡的一个女作家。她说有一天在书店里随手翻了曹全碑字帖,翻到第九页,最后一个字是“母”,不知怎么瞬间就被它眉眼弯弯的样子打动了。后来,每当她想教训孩子的时候,这个秀美温柔的“母”字都会跳出来,成为当头棒喝:喂,注意表情!深呼吸,吐气,婉转一点,再笑一下!再后来,她父亲去世了。想念父亲时,她便打开父亲留下的字帖,翻到《曹全碑》里的“父”字轻轻抚摸,感到撇捺之间情意绵绵,没有一笔是冷的。

  《曹全碑》里的“母”和“父”字竟能给她带去那么多的感触,大约正是从那时起,隶书的美丽才被我真正感受到。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原都饱含着情感。心情好与不好时,显然,笔下字的走势是不一样的。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