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人生在线/迟来的欣赏\姚文冬

2025-03-04 05:02: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初二时,有一天,父亲突然问我,听说你会唱京剧?我含糊地应了声,担心他会干涉我。没想到他却眼露惊喜,让我给他唱一段。见我扭捏,又说,如果我给他唱一段,就给我十元钱。母亲受了惊吓似地看了一眼父亲。我就低头唱了一段。由于低着头,没能看到父亲的表情,但他真给了我十元钱。

  人生总有相似的事重复发生,如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儿子上初中时,我发觉他特别爱唱歌,我的第一反应是─千万别耽误功课啊!不知当年父亲是否也有过这种心理活动,但我很快就做了和父亲同样的事,要求他给我唱一首听。儿子不像我扭捏,声情并茂地演唱了林俊杰的《曹操》,在我的惊讶中,又唱了周杰伦的《青花瓷》。我惊讶的是,如果有伴奏的话,儿子的演唱效果会更好。他唱得很投入,肯定没看到我眼里有泪花闪烁─我的孩子,阳光、健康,向往美好,有所爱,这比我看到他成绩单上的高分还要开心。

  当年的父亲也被我感动了吗?不得而知,但多年后,当我明白了十元钱在一九八四年的价值,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不管我的演唱是否令他满意,他迫切要表达的,是对他儿子的欣赏。其实,他并不喜欢戏曲,就像我也不爱听流行歌曲。但这些事让我明白,父子之间有一种美好的情愫,叫欣赏。

  现在重提旧事,是历史又有了惊人的相似─在我和父亲之间。父亲老了,反应迟缓,人也愈发沉默。但我随口问了一个木匠方面的问题,他竟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我一惊,父亲做了一辈子木匠,我却一直“视而不见”─虽然,眼见他去给人家盖房子、在厢房整夜造家具、骑着摩托车去县城给木器厂修锯,为了这个家不辞辛劳,而实质上,我对他、对他这门手艺,究竟了解多少?更别提欣赏了。

  于是,我借口要写小说,需要了解建房的细节和木工常识,向他郑重请教。以为他会敷衍我,却没想到,他竟没有一点过渡,从沉默直接转化为行云流水,他告诉我:落叶松适合做檩条、红松适合做门窗、房架是一座房子的灵魂,“跑樑”就是房架起来后,木匠在梁上走一遍,如果樑檩纹丝不动,说明房架严丝合缝,这既是检验房架的质量,也是向人展示自己,那是一个木匠最值得骄傲的时刻。当我说,我想在小说里写一个木匠跑樑时掉了下去时,父亲立即反驳,不可能。我说,我是虚构。父亲依旧执拗,那也不会掉下去,别说平房,镇上的电影院那么高,他走在梁上就像走平地。看来,父亲衰老的只是身体,他的精神一直昂扬自信。那一刻,我感动得想哭。

  其实,这样的对谈,应该发生在六十年前。那年,十五岁的父亲开始学木匠,如果爷爷活着,他能以欣赏的姿态,像父亲听我唱戏、我听儿子唱歌那样,听父亲讲述木工技术的点点滴滴吗?然而,是因为爷爷的早逝,父亲为了养家才去学木匠,他学到了手艺,却失去了被爷爷欣赏的机会。于是,我有了一种错觉─现在我对父亲的当面请教,仿佛是替爷爷补上的一次迟来的欣赏。

  让我意外的是,当晚我发现,我分享在朋友圈的一篇小说,被父亲点了赞。我心一酸─父亲平时只会接听语音、视频电话,手机方寸之地,但他从不光顾朋友圈,也不知朋友圈为何物,我教过他几次也没学会,却偏偏在这天,他竟找到了我的朋友圈,给我点了赞?这显然是,因为白天的对话,也让他想起来,他的儿子这么多年一直在写作,但他从没过问过─这个赞,是否也是他对我的一次迟来的欣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