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已过,我还在回味浓浓的年味,还在思念中国传统大家庭的生活模式:一个大宅子里,一众儿子、媳妇、孙儿、孙女,住在不同的厢房,只要长辈在世就不分家。好多人在一起吃一起住,吃饭时间一到,几十号人都来了。
这种模式,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还见过,现在几乎没有了,好像成了传说,只能从电视剧里获知,从老人嘴里了解,故事如果讲给年轻人听,他们或会当成天方夜谭。
二○二五年的春节,类似的小模式我见识了。家住“中国传统村落前塘村”的堂兄,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五个孙儿孙女两个外孙。兄弟两个两房人,加上年长的父亲,房子修在一起,日子一起过,用哥哥的厨房饭厅煮饭吃饭,弟弟的那套厨房饭厅多年来尚未启用过,两个媳妇像姐妹一样相处。
大侄子是一家大型企业的工程师,公司的技术骨干。一回到家就转换角色,是大儿子、大哥、大伯、大舅,肩负起家庭责任,言语行为做出表率,家务事主动做,包括时常早起做早餐。那天家里请客摆宴席,看见他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搭棚架,张罗宴席,搬桌子搬櫈子,分发碗筷,粗活累活他得心应手地做。
良好的家风具备两个条件:父慈,子孝。长辈像长辈,晚辈像晚辈,从小在传统文化里耳濡目染的孩子,不说继承百分之百,八九成做得到。无论在外面多么风光,回到家就是家中一员,长兄爱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尊重长兄。对村里的事,诸如修路捐款之类的公益活动,兄弟两个也都跑在前面。
前塘村人沿袭着手工制作毛笔的技艺,也沿袭着淳朴的民风家风。村民们都姓邹,都是亲戚,那天摆坝坝宴,人人脸上都挂着喜气,在城里工作学习的后生们也都回来了。鞭炮从村口铺到了饭桌前,纸屑在脚边跳跃,爆竹响得很有声势。
除了製笔就是种田和读书,村民们重视学习,后生们差不多都勤奋读书。村里出了学者、商人、工程师、建筑师、服装设计师等。侄女为了照顾读中学的孩子,把家搬到了城里,把毛笔作坊也开在了城里。正在名校读金融硕士学位的小侄儿,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数学科目考的是满分。
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认亲,孝顺,放鞭炮,收红包,吃坝坝宴是衡量乡村生活的重要指标。做好一支笔,坚守手工制作毛笔这一项万万不能丢失的工艺,民风、家风、学风,村民一直在传承。同行的Joy从大洋彼岸回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那些天、那些人、那些事,无疑给她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