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七日谈(澳门篇)/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潮起潮落间的文明摆渡者\吴志良

2025-03-07 05:02: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澳门东望洋灯塔。

  四百多年前,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在澳门白鸽巢公园的石洞中写下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将澳门比作“上帝遗落东方的珍珠”。这颗珍珠不过弹丸之地,却因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十分独特的试验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此相遇、碰撞、交融,又在潮汐般的时代更迭中留下永恒印记。  

  澳门的故事,是海风与书页交织的故事。它的港口曾泊满香料与丝绸,教堂钟声与妈阁庙香火此起彼伏,拉丁文与粤语在街巷间碰撞出混血词汇。正如一位汉学家所言:“读懂澳门,便读懂了半部中西交通史。”但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中,辉煌与遗憾如同大三巴残壁上纠缠的藤蔓,共同编织着文明的启示录。

  作为中西交通的重要桥梁,澳门很快从“天主圣名之城”演变成知识中转站。一五五七年开埠后,这座“Macau”小城旋即成为中西文明对话的“超级联系人”。耶稣会士范礼安提出“文化适应”策略,利玛窦身着儒服北上京师,其跨文化智慧正孕育于澳门圣保禄学院的庭院之中。这里诞生了第一部汉葡词典《葡汉辞典》(一五八三年),首次将《论语》译为西文(一五九三年),堪称人类最早的全球化知识工坊。  

  澳门作为西学东渐的“第一登陆点”,还生成了科学艺术的混血基因: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底本,正是从澳门大三巴藏书楼取道;清代画家吴历在圣保禄学院研习透视法,其《湖天春色图》将中国水墨与西洋光影冶于一炉。反向的“中学西传”同样惊心动魄──中国园林的“不规则之美”经澳门传入欧洲,催生了英国自然风景园革命,“澳门南湾花园”成为西方人想像东方的美学原型;翻译到欧洲的中国经典,给启蒙运动添了一把火。

  在混杂中,语言诞生了新的文明密码。在澳门街头,“梳打埠”(商业港)、“土生葡菜”这样的“澳门话”,凝结着文明的化学反应。十八世纪记载的“蠔镜澳译语”,保存着“老爷”(loi-ià,葡语Leal)、“通事”(tông-sî,葡语tradutor)等最早的中西合璧词汇。更深刻的是思维方式的交融:土生葡人作家飞历奇在《大辫子的诱惑》中,用葡语书写粤语韵味的叹词“嗱,你睇!”创造出独特的“咸淡水文学”。  

  宗教哲学的交锋与共生,也带来了意外的效果。大三巴牌坊残留的圣母像与菊花浮雕,暗喻着天主教与儒家思想的艰难对话。耶稣会士在澳门编印的《天主实义》,试图用“太极即上帝”比附中国天道;反方向流动的《易经》拉丁文译本,则让莱布尼茨惊叹二进制与六十四卦的“天作之合”。这种对话虽未消除根本分歧,却为后世跨文化阐释学开辟了先河──正如一位汉学家所言:“澳门是第一个尝试回答‘如何既做中国人又做世界人’的地方。”

  殖民阴影下的文化断层,令澳门的光辉无法掩盖其“原罪”:作为葡萄牙远东帝国的支点,它既是文明桥梁,也是殖民触角。一五八三年成立的议事会本可发展为自治典范,但随着果阿总督的集权化,澳门逐渐沦为“被束缚的凤凰”。更深的创伤在于文化记忆的撕裂──葡国史书强调“发现之功”,中文典籍多记“红毛乱澳”,这种叙事分裂至今仍在街头巷尾投下阴影。  

  一八三五年大火焚毁圣保禄学院,不仅烧焦了藏书楼中珍贵的中国古籍抄本,更象征着某种文明共生理想的挫败。设想若明清统治者延续澳门早期的开放政策,或许中国近代化会是另一番图景。历史没有如果:当马戛尔尼使团在澳门筹备访华时,他们带走的已是封闭帝国的最后剪影。  

  今天的澳门博物馆里,葡萄牙瓷砖画与广彩瓷盘并置陈列,却少有人追问:当“澳门历史城区”成为世界遗产,那些土生葡人的“甜酸记忆”、蜑家人的咸水歌谣,是否正在赌场的霓虹中悄然消逝?全球化时代的澳门,面临着比殖民时代更严峻的文化挑战──当“中西交融”沦为旅游宣传的标签,真正的混血精神该何处安放?  

  站在东望洋灯塔下远眺,十六世纪的帆影早已化作横琴新区的摩天楼群。澳门的真正启示,不在于证明文明可以共存,而在于揭示共存需要何等智慧与勇气──它既需要利玛窦“以儒释耶”的变通,也需要徐光启“会通超胜”的胸襟,更需要吴历那般在画布上熔铸东西的创造力。  

  四百年前,澳门传教士曾将中国经典运往里斯本,却在好望角遭遇风暴,十二箱《四书》注本永沉海底。这或许正是文明交流的隐喻:真正的对话永远伴随着风险与失落,但正如那些被咸水浸泡的文字终将在历史深处发芽,澳门的故事,仍将在大江大海的呼吸中继续生长。    

  夜深时分的妈阁庙前,仍有渔火明灭于珠江口。那些曾经穿梭于澳门码头的克拉克瓷船、载满拉丁文手稿的耶稣会帆船、唱着法多曲的土生葡人渔船,都已化作历史尘埃。但当我抚摸大三巴残壁上中国工匠雕刻的牡丹与葡国帆船,突然明白:文明的真谛,不在固守纯淨,而在拥抱混杂──就像澳门老巷里那株从墙缝中长出的凤凰木,它的根扎在东西方的裂缝里,花却开向同一片天空。

作者简介:吴志良,北京外国语学院葡萄牙语专业毕业,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澳门学者同盟创会主席、北京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澳门大学客座教授。兼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著有《葡萄牙印象》、《澳门政制》、《东西交汇看澳门》、《生存之道》、《何以澳门》及《悦读澳门》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