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西周青铜器“虎蓥”。二○一八年回归祖国,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作者供图
近日,流失到美国的四十一件文物返还中国的新闻,在内地和香港引起很大反响,唤起近代以来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祖国的话题。
国际合作,打击盗运
但这次是根据中美两国二○○九年一月首次签署、二○二四年续签的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美国纽约曼哈顿检察官办公室,于三月四日向中国国家文物局,返还了近期他们收缴的非法入境美国的四十一件中国文物艺术品。这在中美关系持续低迷的当下,是少见的亮点,给期盼回到两国合作共赢正道的人们带来新的憧憬。参加移交仪式的两国官员致辞回应了人们的期待。
二○○九年备忘录签署以来,已合作成功实现二十批次五百九十四件(套)流失美国的文物艺术品回归中国,其中同纽约曼哈顿检察官办公室开展了四批次九十三件(套)的返还合作。
与其他国家开展的国际合作追索返还文物,近年来也取得很大成绩。例如二○一九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意大利时,意方向中方返还七百九十六件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二○二四年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访华时,再次向中国返还中方五十六件流失文物。瑞士于二○一四年、二○二三年先后向我国返还汉代陶俑等文物艺术品六件。二○一八年十二月,土耳其政府促成二件非法流失文物返还中国。二○一五年法国古董藏家克利斯蒂安.戴迪安两次返还,出自甘肃大堡子山遗址的,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二十八件。
近年来成功追缴盗运出境文物的案例也不少。二○一九年三月,日本某拍卖行拟拍卖此前中国湖北曾国墓葬被盗掘后非法出境文物,中国国家文物局会同公安部门展开追索,最终日本拍卖公司撤拍,拍卖委托人将文物无偿交还中国。
二○○○年二月,美国某拍卖行即将拍卖一九九四年河北省曲阳县王处直墓被盗掘后,流失海外的浮雕武士石刻,国家文物局照会美国驻华使馆中止拍卖并返还流失文物,美国纽约州南区地方法院做出中止拍卖决定,下达民事没收令,授权海关部门扣押没收文物,最终于二○○一年五月文物石刻回归中国。
“五个特性”,魅力所在
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重要的国家名片,也一向是中外合作、中国对外开放起步最早的领域。早在“九一八事变”后故宫文物南迁途中,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六年三月,故宫博物院就举办了赴英国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展出铜器、瓷器、书画、缂丝、玉器、珐瑯器、剔红、折扇、家具、文具等文物七百三十五件。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遗产轰动西方世界。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推动“文化外交”。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分别于一九七二年二月、九月、一九七三年九月参观故宫博物院。尚未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的一九七四年九月,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大型“明清工艺美术展览”,赴日本东京、札幌、仙台、横滨展出,受到日本朝野热烈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二○二三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结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代表了学术界的共识,这也正是中国文物的魅力所在。
流失文物,终将回归
现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文物,其身世有多种情况。一是古时候流传到国外的。例如唐人临摹本晋王羲之《丧乱帖》《得示帖》《二谢帖》,收藏在日本皇室宫内厅尚藏馆一千多年,是当时流传到日本的。这是历史上正常的中外文化交流,如今不能以流失文物视之。二是当时作为商品出口到国外的,如今也不能以流失文物视之。
真正的近代以来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主要为这两种情况。一是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帝国主义在历次战争中劫掠的中国文物财产。像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攻入北京,抢劫圆明园等北京西郊三山五园所藏珍宝、财物,然后纵火焚毁宫殿园林。这是明火执仗、不折不扣的强盗行径,那时抢掠的中国文物,无论经过了多少次倒手洗白,都改变不了其为被劫掠出国的中国文物的属性,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例如现在英国大英博物馆的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是圆明园里的清代国家藏品。二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或个人,以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所得中国文物。例如英国探险家斯坦因(Aurel Stein)于一九○七年,以约二百两白银,从看管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处,骗走敦煌藏经洞约一点三万件经卷和绢画;法国伯希和(Paul Pelliot)于一九○八年,以五百两白银购得其挑选的六千馀件文书;还有日本、俄国、美国等探险队相继套走的大量敦煌文物。
比起现实的国际合作打击文物非法贩运,追讨历史上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要艰难得多。
近年来最典型的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当属原藏圆明园、距今二千八百年前后的西周(公元前一○四六至公元前七七一)晚期青铜器“虎蓥”。这件文物是在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被侵华英海军上校哈利.路易斯.埃文斯抢回英国。哈利在家信里详述了自己参与洗劫圆明园获得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过程。国博同事专程赴英鉴定这件文物时,还拿到此信覆制件。“虎蓥”一直被其家族后人收藏着,直到二○一八年回国,已经传承到第四代。
“蓥”是青铜器“盉”的别称,商周时代水器与盘相配合的盥洗器具,这一件流管上饰卧虎形象、盖内铭文“自作供蓥”,因而如今定名为“虎蓥”。
二○一八年三月,“虎蓥”即将在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拍卖。中国国家文物局确认这件文物身份无误后,当即展开追索程序,数次多渠道联系英国拍卖机构,要求其停止对流失文物的交易与商业宣传,并协调拍卖委托人就文物返还问题对话协商。其后,拍卖机构表示拒绝撤拍这件文物,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和谴责,表示将继续按照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通过一切必要途径开展流失文物追索;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也发声抵制这一错误行径。四月十一日,该拍品以四十一万英镑在英国成交,但旋即于四月二十八日,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该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表示该拍品的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还表示从此次事件,深刻认识到流失文物对中国人民的特殊意义。最终由国家文物局、中国驻英国使馆等与英方合作,在坚持中国对流失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尊重捐赠者的相关意愿,于六月份完成了文物捐赠接收工作,被劫掠流落海外一百五十八年的这件国宝文物终于重回祖国,十二月入藏国家博物馆。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是中华文化在近代遭受的劫难。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流失文物必将陆续回归祖国!
作者简介:姜舜源,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