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骆是我年初加入晓日春晖公益项目做义工后认识的,我们还没见上面,只能算网友,但这个网友的故事,几个月来一直缠绕心头,唯有记录和分享,才能让我安心。
这些年断断续续参与了一些慈善公益项目和活动,大部分是公司赞助,以员工身份组织和参与。很坦率地说,大部分企业参与慈善项目的时候,总有一丝“功利”之念,比如考虑被赞助团体是否足够出名,以此提升一下企业的品牌形象,又比如赞助的活动是否已有很多名人大咖加持,以拓展企业的社交网路及人脉圈。在商业社会,有这些想法无可厚非,大部分时候我们总是宽容地想,只要最终的结果是慈善行为得以实现,即是宽慰。只是久而久之,慈善和公益行业也有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样的现象。那些小型的慈善团体和小众的公益项目,也需要关注和奉献,需要被看见。
从清华毕业后的老骆一直从事IT行业工作,早在大学期间,他就关注着从乡村考入的学生群体,那时候学校里大约三分之一的同学来自乡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城市的孩子们在现代化教室敲着电脑,和世界对话,学习更广阔的知识,在实验室操作各类仪器,尝试各种物理化学实验,而乡村的学生们仅仅靠手中的课本越来越难跟上城市教育的节奏,进入高等学府的比例也越来越低。
二○一二年是老骆的人生转折点,他遇上投资失败进入事业低潮期。刚巧朋友邀请他参加所在基金会资助的乡村小学之行,在四川大凉山的那几日,改变了他的人生。他看到了很多爱心捐赠物资,可那些束之高阁的爱心书籍和教学设备,哗啦啦来了,捐了,却没能真正地“活用”起来,他意识到只有让孩子们突破自我、调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主动打开他们眼前的世界。
离开山高气寒的大凉山回到北京,他下定决心,和志同道合的校友和朋友们创立公益项目,为贫困地区乡村小学搭建电脑教室。“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全靠口口相传,寻找爱心企业捐赠二手电脑,运往乡村学校。他说,帮助乡村学生借助电脑,更好地学习课本知识,让学习变得更主动,知识更丰富。
挺好的想法,但我有点不以为然,别人捐钱捐书捐文具衣服,你找企业捐二手电脑,挺好,也就是挺好吧。直到老骆在电话里缓缓地说,做到了二○一五年,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用了,就把创业的公司转让给了员工,全职做这个电脑入乡村学校的公益项目了。是在那一刻,我的脑子一下子懵住了。我身边并不认识这样全职做公益项目的人,于是我聚精会神听完了他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