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尖沙咀海滨一隅。\香港中通社
来过香港的朋友或会记得,一段时间,在香港大街小巷的店舖,看得最多的警示语不是“违者重罚”,而是“面斥不雅”。
在香港长住的人都知道,随处可见的“面斥不雅”体现出来的是公众在公德面前心照不宣的道德素养和文明水准,与法治和秩序一同构成了香港社会的核心价值。
什么叫“面斥不雅”?我认为,就是社会公德的最大公约数较高,大家“心照不宣”,相互包容,识做平和,遵守规则,互不干扰的文明社会。香港社会的文明程度上升到“面斥不雅”,就是大家识大体懂规矩,在人格上相互包容和尊重的文明社会。我认为,这才是香港社会最有魅力的价值所在。
我们来看一看香港常用的语汇中还有哪些“心照不宣”,以及它的背后透露出来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理。
──对老龄人士的抚慰。在香港,社会早已进入银发时代,特区政府公布二○二三年全港人口约七百五十万人,六十五岁或以上的长者约一百五十七万人,占百分之二十一之多,二○四六年将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六。意味着届时每三个港人中就将有一位长者。我注意到,从政府到民间,对这一年龄段人士普遍的尊称是“长者”或者“耆英”,较少称之为“老人”;按照长者护理需要程度由低到高,香港的养老机构也分为安老院、护理安老院和护养院。据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二○一五年统计,香港有各类养老院舍九百多家。有意思的是,为了照顾老龄人士的人格,近千家机构中没有一家称为“临终关怀医院”。二○一○年,香港举办“老年痴呆症”新名称创作比赛,获奖作品为“脑退化症”,获胜者是一位香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主办方希望借此消除公众对痴呆症的歧视或成见。
──对残障人士的呵护。在香港,我们从日常出行的细节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在这里,“盲人”一般被称为“视障人士”,“盲道”一般称为“专用道”或“无障碍通道”;电车巴士港铁上,通常只有另外标出颜色的“优先座”或“优待座”预留给有需要的特别人士,而看不到“老弱病残孕专座”的说法。
──对低收入人士的尊重。二○○六年至二○一六年间,香港贫富悬殊问题愈来愈严重,原住户收入的坚尼系数由二○○六年的零点五三三上升至二○一六年的零点五三九,是四十五年来最高。在计算除税后及福利转移后住户收入的坚尼系数为零点四七三。比较香港最富裕一成及最贫穷一成住户月入差距,也由二○○六年的三十四扩大到二○一六年的四十四倍。香港贫穷家庭数目高达五十三万户,当中约三十多万户属于在职贫穷,贫穷人口超过一百三十万人。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些官方正式的文件仍然把一百三十万人称为“低收入人口”而不是“贫穷人口”。我想,这一举动肯定不是为了掩饰贫富悬殊的差距,而是为了照顾到低收入人口内心的体验与人格的尊严。
──对商业活动礼仪的重视。在香港,这里尽管有全球很多的社交工具,但人们一般不会通过社交工具开展正式的商务活动,因为大多数商务人士把社交工具仅仅只是作为“有言无信”的资讯交流平台,较为正式的商业信函都通过邮件或正式的信函发出。商业信函中有一个高频使用、充满敬意的词汇叫“敬悉”,而不是通常见到的没有情感色彩的口头语“收悉”或“收到”。
──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尊重。在这里,女性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多位杰出女性在政府和工商界担任要职。对女性的尊重体现在很多方面,很多公司为职业女性安排了专门的哺乳间。即便是茶餐厅和小餐馆,我们听不到“服务员”的说法,因为人人都是劳动者,不存在谁服务谁的区别,更见不到对谁都称“美女”的现象,有修养的称谓是“女士”和“先生”。
和大家分享了这么多香港社会的“心照不宣”,也许只是香港社会的一鳞半爪,未能穷尽香港的全貌,更不能说清香港的文化底蕴。我想,正如“面斥不雅”,正是因为长期以来,街坊市民的言行举止有了这么多的“心照不宣”,才构成了香港作为“东方之珠”文明社会的基本规则。
作者简介:傅伟中,田野观察者、资深出版人,先后供职于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