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李子柒的视频呈现田园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美好。\资料图片
几年前家人就开始看李子柒拍的视频,尤其是上班族的女儿,晚饭前回到家顾不得好好吃饭,说要看看李子柒,打开电视搜索出来才边看边吃,说这样吃得好有食欲。家人们边看边惊叹,说这女子太能干了,什么都会做,而且做得无不让人惊艳。有一段时间李子柒似乎没有动静,家人们都若有所失,去年底李子柒的复出带来惊喜,女儿带着全家又一次坐在电视前,李子柒的视频成为特别受欢迎的节目。
我也跟着看了好些时,不由得想,如今那么多的电视频道和网红视频,人们为什么爱看李子柒,甚至连国外的网民也都热情赞扬,这个家在四川乡村的姑娘已然成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代表。她的奇妙之处都有哪些呢?
事非偶然。细想起来,李子柒所拍的一系列视频受到的欢迎,正是因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像是带来了一股清泉,缓缓流过人们焦躁的心田。她的视频里没有喧嚣的都市霓虹,只有静谧的田园风光;没有快餐式的娱乐,只有细腻的生活美学。她的镜头下,乡村的四季轮转、传统的手工技艺、自然的馈赠与人的智慧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几十年来,人们纷纷离开乡村,奔向都市,所记得的乡愁似乎只是儿时的回忆,有小河流水,瓜果飘香,也含有贫困窘迫,甚至对土地耕耘艰辛劳作的恐惧,但在李子柒所拍摄的视频里,当代的乡村生活得以流畅的诗意呈现,她用真实的细节记录下春日的桃花酿酒、夏日的樱桃酱制作、秋日的桂花酿制、冬日的腊肉醃熏,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她不仅仅展示了美食的制作过程,更是对乡村劳动和生活的深情礼赞。观众在她的镜头里,看到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桃花源”,那里有宁静的山坡农田,院子里的果园菜地,人们看到,只要经过用心的栽培,大地都会给予丰厚的回报。南瓜黄豆棉花麦子,桃子梨子黄瓜豆角,李子柒以灵巧的双手栽种、施肥、收割采摘,平静而又愉悦地享受这所有的过程,即使汗流浃背,脸上也充满了自信和怡然。观众不能不受到感染,质朴的劳作,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原来是这样的美好。
李子柒的视频能够收获众多粉丝的观赏,不仅在于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更在于她将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的方式加以呈现,心有灵犀地与传统工艺相融相通。她在制作美食时多用土法,又别有新意,柴火大灶,陶鉢木碗,无一处不是乡土之用物,更将纺织印染,养蚕抽丝,造纸凝墨等手工技艺逐一陈现,让年轻一代的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年老的观众重拾往日难忘的记忆。有趣在于,通过她的视频,传统文化不再只是遥远的符号,陈列在博物馆里一动不动的藏品,而是可与当下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鲜活存在,它们妙趣横生,多姿多彩,与后工业化时代的流水线整齐划一的产品形成鲜明的对照。李子柒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不仅吸引了国内观众,也让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无疑,观者还能从李子柒的视频得到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治癒。她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真实细腻的生活记录,她亲手种植、采摘、烹饪的画面,体现出一种反璞归真的生活美学。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这种自在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上的“逃离”与“向往”,尤其对于家庭亲情的观照体恤,更是触动人心。李子柒也曾经出外打工,在城市里漂泊,回归乡村的动因是年老的奶奶孤独无靠。随着城市化的进展,老人和孩子留守乡村的现象相当普遍,有些村庄只见建筑好的一幢幢小楼,却是大多门户紧闭,门前长满荒草,只有每到春节来临,远去打工的青壮年才回到家乡,与老人孩子相聚。李子柒则没有继续像大多数人这样候鸟似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回归乡村,守护在奶奶身旁。相信看到她视频的观众都会羨慕那位头戴绒帽,身穿花棉袄的子柒奶奶,老人脸上已布满皱纹,行动迟缓,但有了李子柒做的美食,亲手缝制的夏衣和暖暖的棉袄,老人成了一位散发着吉祥之气的寿星,她在餐桌旁的笑声幸福满满。在今天,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家庭的完整,对于老人和孩子是多么迫切,而对于为人之子,为人之父母又是多么重要。李子柒将她的孝心和挚爱化在了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老人得以安享晚年,而孝道给她带来福祉,气定神閒,陶然自得。
为什么爱看李子柒的视频,我和家人们讨论这个话题,想来各自在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有一条大家公认的,是她独特唯美的风格。她的每一个视频都似乎经过精心策划与长时间的准备,画面精美、充满了细节与温度。那些关于种植黄豆、棉花、麦子等植物、制作某种工艺的过程都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年的守候和足够的耐心,但她能以一贯之,保持住宁静,优美,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又有现代生活的灵动性。每一个画面都带有国画的洇染,夜晚迷人的星空,起伏如黛的群山,云烟缭绕的林间小道,自己裁制的棉布衣裙,飘逸如仙,这一切又都显得自然质朴而不失优雅,她的作品显然已具备感人的艺术魅力,难怪从一般的视频拍摄中脱颖而出。
总而言之,对李子柒视频的喜爱,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治癒。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美丽的田园。
作者简介:叶梅,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曾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等奖项评委。近年作品有长篇人物传记《梦西厢──王实甫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