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HK人与事/大坑火龙\由 心

2025-03-14 05:02: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日前走进大坑火龙文化馆,跟随导赏员参观从龙头模型到荧幕舞火龙影像,认识这项逾一百四十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馆透过比例缩细一半的龙头模型、舞火龙影像播放与展板资料,呈现火龙从驱疫仪式到非遗文化的演变,展板亦展示大坑从客家村落发展为都市社区的历程,文化馆二楼设有客家餐厅,并设纪念品阁出售火龙主题商品,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结合。

  一八八○年,大坑村民为驱疫紮製火龙,以藤枝为骨,外面包珍珠草,插满线香巡游三夜,成功消弭瘟疫。自此,每年农历八月十四至十六,大坑皆举办舞火龙;八月十五日晚上更延伸舞火龙活动到维园,成为香港独特的中秋节目。

  火龙制作技艺一直沿用传统物料。龙头与龙尾以藤枝屈折成形,龙身三十一节由粗绳缆串联,再捆扎多层珍珠草。原来,珍珠草在香港很难种植,现在每年从内地进口。每年新扎火龙长六十七米,龙头插满香后重达四十五公斤,需八至十人接力舞动。

  据介绍,三个夜晚巡游消耗约二十万支线香,香火流转寓意驱邪纳福。舞火龙完毕有送龙仪式,在铜锣湾避风塘进行“送龙归天”,接着会打捞,翌日送往堆填区。笔者早有疑问,每年都是用同一条火龙紮作吗?原来不是。

  传统习俗下,舞火龙是由全男班大只佬参与。重量达四十五公斤的龙头要出动魁梧大只佬才能舞动,每十秒就要换人,需要的力气可想而知,加上,舞火龙又要作出适当的花式,是一个不容易的任务。现在舞火龙参与者多是义工,也会在大坑区外招募。

  大坑舞火龙也结合传统地区信仰文化,每年舞火龙的开光仪式在一街之隔的大坑莲花宫观音庙进行,舞龙完毕的香烛会分派沿途围观的市民或游客,寓意神灵保佑吉祥;连火龙的龙须也会分给市民,寓意神灵保平安。

  大坑舞火龙不仅是传统习俗,更成为旅游亮点。每年中秋吸引游客,带动社区经济。文化馆的导赏服务与展览,详细介绍火龙历史与制作技艺,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笔者游览当天,也见内地旅行团参加,这种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旅游参观模式,既保存和传递非遗文化,也为社区注入新亮点。火龙文化馆附近还有很多咖啡小店,让人恍如置身旅游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