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在颜色“家族”中,并没有以“颜值”取胜,比起红、黄、绿等色彩,第一眼并没有取得人们欢心。待大家在体验和实践中,知道它的内涵和价值,自是另眼相待。
看每天铺天盖地来自电脑、书本、报纸杂志的讯息,其内容文字不都是黑色的?重要的法律文件、公告,文字更离不开黑色,因为黑色沉稳庄重,是其他颜色难以替代的。
也许书画家对黑色更有体会。研墨提笔,挥毫泼墨,当黝黑的墨水随笔尖飞舞时,心中的情怀立刻在纸上呈现。虽然人们欣赏的是书法和图画的艺术造诣,但黑色线条无疑是这些艺术的载体。
自从蔡伦发明造纸,黑色的字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广泛。白纸黑字,记载着千秋百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演化。黑色,在不知不觉中,扶助文字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见到黑色的踪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然气和电热在老百姓厨房中还很少见,城市居民煮饭烧菜都是用煤。黑不溜秋的煤,被称为“黑金”,没有它,不少家庭可能要断炊。
记得当时大家使用的多是“蜂窝炉”,而限量供应的是煤粉,所以要先把煤粉加入从海边挖来的黏泥,倒入适量的水,搅匀后用铁模压出一个个直筒型的蜂窝煤块。每个煤块都有垂直两面相通的几个孔洞,类似蜂窝,有利煤在炉内燃烧。黑煤就这样默默燃烧自己,温暖千家万户。
由于刚定型的蜂窝煤需要晒乾,所以除了雨天,一般住宅区街道都会有一摊摊黑色的煤块摆在屋前。过路的人不会抱怨,因为这是家家户户需要的“宝贝”啊。
对黑色,人们也有另一种潜意识的认知。家喻户晓的古代传奇人物包拯,人称包公,办案时铁面无私,不论权贵或庶民,只要触犯律法,一律严惩,绝不宽恕,被誉为“包青天”,是正义化身。舞台上包拯的化妆面像,必定黑脸。也许,一脸黑色,更能表现他大气凛然、绝不徇私的气度。
从小孩子懂事开始,大家都知道一天中有日夜之分。白天上班上学劳作;夜晚休息恢复精神体力。尽管夜是黑暗的,尤其是黎明前,但正是这最黑暗的时刻,却孕育着曙光,预示着光明的到来。黑夜把万道金光的朝霞托出,然后隐没于宇宙深处。
人生漫长的旅途中,不可避免会遇上像黑夜般暗淡的时候,不幸的人常说自己碰着“黑”。爱情失败、工作不顺或者身患重疾等等,都会令人感到悲伤。但不少人并没有被困难和挫折吓倒,迎难而上,努力奋斗,重新迎来生活的美好。
有位朋友,去年喜滋滋给我们送来一封喜帖,说儿子准备结婚。谁料不到两星期,他来电,声音有点嘶哑,告知儿子婚礼告吹,其女朋友说交往时间太短,一时冲动做了错误决定。他叹息道:“儿子痛心不说,我这副老脸往哪里搁?”不过,没多久,父子俩调整心态,终于走出心理阴影。前些天茶叙时,朋友高兴对大家宣布,儿子和新女友去欧洲旅行结婚了。
从颜色的黑,到时光的黑夜,以至于人们意象中的“黑”,黑色有自身的贡献,也作为对人意志的磨炼。它,是所有色彩中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