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惊艳于元阳梯田美景的同时,诸多的疑问也开始在心中盘桓。比如,这大规模的梯田,水从何来?如此巨大的落差,高处的水会不会冲垮低处的田埂?借势构筑的形制不一的地块,如何灌溉?谁来协调?怎样管理?等等。大家一连串的问题不约而同地提出来,让领队应接不暇,难以一一解答。他只好说,因时间关系,我们马上要去阿者科村,届时肯定有人给出满意的说明。
带着疑问走进了阿者科。入村,沿途铺着不甚规整且饱含岁月沧桑的石板旧道,路旁古树参天、枝叶茂密,村里的房舍皆独具哈尼风情的蘑菇房,屋顶以茅草覆盖、呈圆锥状,墙壁由石块和泥土砌成,老人坐在门口晒着太阳,孩子在街上嬉戏打闹,处处保留着浓郁的传统生活方式,乍一看,时光仿佛在这里倒流,人们进入了几百年前的哈尼族生活场景。实际上,政府已与中山大学合作在这里成功实施了“阿者科计划”,他们组织村民成立村集体旅游公司,以传统民居、梯田和劳力等资源入股的形式参与旅游开发,建立起一整套包括民居、梯田、酬劳和户籍在内的旅游收入分红机制,同时还创建了抖音、视频号等社交账号,发布各种实时旅游信息,让小村一下成了网红打卡地,直接推动了阿者科村从贫困山村向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华丽转身,进而让这个梯田景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哈尼古村落,一跃而成为古老传统与信息社会有机融合的成功范例。
村里接待我们的是兼任第一书记身份的驻村女大学生刘洋。她带着我们走遍了整个村落,沿途不时介绍当地的乡风民俗以及各家各户的生活状况,显示出当家人特有的干练与敬业。在村落与梯田衔接处的一个路口,招呼大家走进一个农家乐小馆。不大的餐厅角落处,陶罐在炭火上咕咕冒着热气,空气中混着雷响茶特有的焦香。大伙落座后,老板娘端来烤茶,领队张罗着点菜,小刘则如数家珍般地主动肩负起解说员的职责。
她介绍,哈尼先民于公元七世纪因逃避战乱,由青藏高原迁入哀牢山区,引水开渠、劈山造田,追寻梦中的“诺玛阿美”(鱼米之乡)。完整梯田体系,大致在明朝永乐年间建成,也让哈尼人完成了由牧民向稻民的身份转型。这套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生态农耕模式,尤其是它别具一格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水源生态链,堪称自然与人文精妙融通的丰硕成果。其“低技术高智慧”的伟大创造,不仅是梯田生态系统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基本保障,更是“人类适应极端地形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