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文化什锦/汆、灼、浸、泡\方晓岚

2025-03-24 05:01:5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食谱书中常出现“汆水”这个过程,意思是指预处理食材时,用煮沸的水略煮一下,把血水和膻腥味去除,还有一个作用是把材料快速定形。这种烹调技巧,广东人称之为出水,快速出水俗称为飞水,汆水是文字的写法。其实广东这个的“出水”,并非广东人才用,在北方口语也一样叫做出水,而台湾人会叫做川水。

  汆,普通话:Cuan,广东话:音川,拆字就是入水,字义是把食物放在沸水里稍煮。在中菜烹调法中,汆是一种独立的烹调技巧,有些人以为“汆菜”听来比较陌生,觉得肯定不是南方菜式,其实刚刚相反。汆菜的做法是用极短的加热时间,使新鲜而细嫩的材料,在水或汤中快速煮熟,尽量保留食材的鲜味和水分,菜式清淡,这正是粤菜的精髓。

  我们在香港很少听到有“汆菜”,原因是汆与烚、灼、焯等字,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同,而汆字与川菜的川字容易混淆。汆字与“穿”字同音,广东人最忌“穷到裤穿窿”,于是粤菜中的白灼虾,不会叫做白汆虾。

  做得好的汆菜/白灼,要讲究材料下锅时用不同的水温。一般粤菜中的“烚”和“灼”就只限于沸水下材料,这只是汆菜的一种。当水或汤的温度为摄氏一百度,翻滚的水把材料急速煮熟,但必须是煮不容易变形的材料。

  用摄氏一百度的沸腾水来汆灼的菜式,北方人也称为“烫”。这种做法是因为要取其爽嫩,由于材料在沸水中煮的时间快速,会大大减少了材料失水变干的机会,而水分进入材料中,也增加了嫩的效果,例如白灼腰膶、白灼鲜鱿、白灼鹅肠、白灼鲩鱼皮。这类食材要在沸水中控制至七、八成熟,以保持脆嫩(离水捞出时,会自动再熟一点),所以当食材放入沸腾的水中,用筷子拨散以防黏连,一见到水面再次微滚,就要立即把食材捞出,以免过熟。

  有一些食材,例如汆鸡茸,锅中的水或汤就不能沸腾,要用微沸的,水面平静但温度已经达到摄氏九十度,放下鸡茸待见浮起即可熄火,这样才会嫩滑和有漂浮的感觉,如果用一百摄氏度的沸腾水,鸡茸一下锅就即熟而且散开,汤就会变得浑浊,不能形成豆花状。其实,煮蛋花汤时,道理也一样,放下蛋液在汤中,如果继续大火翻滚,或加以搅拌,蛋液就会化在汤中,煮不成一朵朵的蛋花了。

  用绞猪肉做肉丸,为肉丸定形时要用水煮熟,但往往肉丸都会“走样”甚至散开,熟的程度有时也不一。要注意的是,生的肉丸结构松散,而沸腾的水会把肉丸的表面过快煮熟变硬,但里面还来不及熟,这时肉丸就会容易散开。因此这锅水或汤,就要在摄氏五十至六十度左右时,把肉丸一个个放下去,让肉丸浸在半热的水中,保持内外温度都差不多,一个一个放完之后再开大火,水再沸腾时,所有肉丸也就一起熟了,这样做的肉丸就会完整,也不会过熟,主妇们也不用与不断沸腾的汤水抢时间而搞到手忙脚乱。

  如果是鱼胶或虾胶丸子,由于这些材料比较容易熟,更需要注意水的温度,要在放凉至温水的程度即水温在摄氏五十度以下,才放下生的丸子,全部都放入水中之后,开大炉火一次过煮熟,这样做出来的鱼丸和虾丸便不会过熟。

  浸,是中菜烹调法中的一种,粤菜中的贵妃鸡、白切鸡,清浸大眼鸡鱼以及江浙菜中的西湖醋鱼,就是经典的水浸菜式。水浸的菜式,特点是口感嫩滑,熟而不会变老。与汆和灼相同的是,浸也是用上一大锅水,但浸是把材料放入沸腾的开水中后即熄火(离火),让水温自然慢慢降低,在这过程中把材料煮熟。当材料一下到沸水中,因外皮骤然收缩而定形,同时也被沸水汆去异味。接着在无火中水温逐步下降,热水不断渗入材料中,令材料变熟,但不会因水温过高,至令蛋白质过度变性而变硬变韧。浸的方法,要懂得随机应变,如果材料体积大,对比锅中的水量,如果显得位置不够,材料就不能单靠无火浸熟,应该在中途再开火烧至微滚,再离火继续浸至熟,全靠经验来判断。

  还有一种浸的烹调法,就是油浸,以油代替水,把材料放下,熄火或改为微火,把材料在热油中浸至熟,以达到口感嫩滑的目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油浸菜式,就是粤菜中的油浸笋壳鱼了。

  泡,跟汆、灼、浸一样,都是粤菜中的水烹技巧,但泡是用上汤来做的汤菜,材料同时取上汤的味道。浸和泡的做法不同,例如盐油水浸鱼,是把鱼放入水或汤中开微火浸至熟,而泡则是冲泡,把半熟或生(薄鱼片)的材料放在盘中,用滚热的汤直接倒下,把材料一下子烫至全熟,即可上菜,取其嫩滑仅熟。

点击排行